中國AI崛起!貝桑:北京盼緩和美中科技緊張

太平洋兩岸的風暴,多年來一直是牽動全球神經的焦點。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互動,從合作走向競爭,再到摩擦不斷,讓世界屏息以待。然而,在持續的緊張氛圍中,一些細微的信號開始浮現,暗示著或許存在著一線緩和的可能性。這些信號來自何處?又代表著什麼?特別是從特定人士的觀察中,我們或許能窺見這複雜關係的一角。

「財長」視角下的冰山一角

國際財經領域的觀察家們,總是敏銳地捕捉著中美關係在經濟層面的脈動。近期,一位備受關注的人物——美國財政部長貝桑(Scott Bessent)——的發言,為這張複雜的畫布增添了一抹值得玩味的色彩。據信報財經新聞與Now財經的報導,貝桑在接受採訪時指出,中國最近對某些美國商品免徵報復性關稅的舉動,顯示出北京方面希望緩和與華盛頓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 這番話無疑是在持續升級的關稅戰背景下,一個相對正面的解讀。

貝桑的觀點,似乎是在傳達一個訊息:球在中國這邊。他表示,是否為關稅情勢降溫,取決於中國的決定。 這不僅是一種政策表態,更暗示了美國政府內部對於與中國進行對話和調整貿易關係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但前提是中國先釋放善意。他的話語中也透露出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並未低估當前面臨的挑戰。同時,他也提及了美國正與其他貿易夥伴進行實質性談判,例如印度和日本,這也反映出美國在調整全球貿易戰略,試圖建立更穩固的多邊或雙邊經貿關係。

貿易戰的烽火與盤算

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絕非一朝一夕形成。回溯過去幾年,特別是從特朗普政府時期開始,一連串的關稅壁壘、科技限制以及投資審查,將兩國推向了貿易戰的邊緣。高達145%甚至更高的關稅稅率,以及中國方面的對等報復,使得雙邊貿易關係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甚至有分析認為這種脫鉤風險形同移除了維繫關係的「重要安全閥」。

貝桑在討論關稅問題時,直言不諱地表示,在貿易談判能夠繼續進行之前,美國和中國之間過高的關稅必須降低。 他認為,雙方都不認為目前的關稅水平是可持續的,這種情況相當於貿易禁運,對任何一方的貿易中斷都不利。 這顯示出,儘管存在競爭,但在經濟層面,過度的對抗對兩國經濟都造成了傷害,尋求某種形式的穩定符合雙方的利益。然而,他也明確表示,如果兩國政府沒有達成緩和貿易衝突的協議,特朗普(在相關報導的語境中)不會單方面降低對中國開徵的關稅。 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強調了互惠和談判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國官員如貝桑表示希望降低關稅以促進談判,但也有報導指出,中美雙方尚未就降低關稅展開直接談判。 這反映出實際行動與政策意願之間可能存在的落差,也印證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中國方面雖然透過免徵部分關稅釋放了可能的緩和信號,但在稀土出口限制等其他方面也可能採取反制措施,以回應美國在科技、產業鏈等領域的打壓。 這種「邊打邊談」甚至「以打促談」的狀態,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中美經貿關係的常態。

複雜關係的深層結構

中美關係的緊張,遠不止於貿易。這是一場涉及戰略競爭、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科技主導權等多個層面的全面博弈。從2024年的分析來看,中美戰略競爭和對抗關係已經成型,這是1979年建交以來前所未有的變化。 美國試圖實現對華的長期遏制,而中國則希望通過對話,推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雙方在發展戰略和國際地緣政治戰略上走向競爭、對抗加管控,這將成為未來的基本常態。

在這種大背景下,即使在經濟領域出現緩和的討論,其他領域的緊張因素依然存在。美國持續在台灣、新疆、香港等問題上對中國施壓。 這些問題不僅是敏感的政治議題,也與美國的價值觀外交和地緣戰略考量緊密相連。中國方面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核心利益,認為這些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外部干涉。台灣問題更是中美關係中最為敏感和可能引發衝突的熱點,有分析認為貿易脫鉤可能增加軍事衝突的風險,使得台灣更加危險。

科技競爭是另一個引發中美緊張的核心領域。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和限制,特別是在半導體、5G等前沿技術領域,旨在延緩中國的科技發展步伐,維護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中國也將科技自主自強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加大研發投入,試圖打破美國的技術圍堵。這場科技戰不僅影響兩國經濟,也對全球科技產業鏈和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

儘管存在著諸多分歧和競爭,中美雙方似乎都意識到,完全的「脫鉤」或失控的對抗,對誰都沒有好處。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國際經濟的嚴重不確定性需要中美關係的相對穩定,從世界大局勢的和平演變和人類共同利益角度看,更需要雙方理性正常的溝通交流。 美國政府內部也有聲音強調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希望緩和緊張關係。 這種在競爭中尋求管控風險和維持最低限度溝通的努力,成為當前中美關係的一個顯著特徵。

北京尋求緩和的驅動因素

中國方面為何在此時釋放緩和貿易緊張的信號?這可能受到多重因素的驅動。首先是經濟層面的壓力。持續的貿易戰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出口受到關稅的衝擊,產業鏈也面臨調整的壓力。在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和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緩解外部經濟壓力,爭取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對中國至關重要。

其次,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的動盪也可能是重要考量。俄烏戰爭、巴以衝突等國際熱點問題,使得全球安全格局出現新的變化。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中國需要維護與主要大國的關係穩定,以便更好地應對外部風險,聚焦國內發展。與美國保持一定程度的溝通和互動,有助於避免誤判,管控危機。

再者,國內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也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正在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這需要吸引外資,參與國際合作。持續緊張的中美關係,以及可能引發的脫鉤風險,不利於中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和吸引高端要素。因此,在力求自主可控的同時,中國也需要在關鍵領域與外部世界保持聯繫。

最後,國內的某些經濟挑戰,例如房地產市場風險、地方債務等,也可能促使中國政府在外部關係上採取更為務實和謹慎的態度,優先確保國內穩定和經濟復甦。透過緩和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可以為國內經濟提供更有利的外部條件。

前路的挑戰與可能的方向

儘管中國方面釋放了緩和信號,但中美關係的前景仍然充滿挑戰。兩國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結構性矛盾和利益衝突,這些問題並非短期內可以解決。美國對華的戰略競爭定位、在核心利益問題上的分歧,以及國內政治的影響,都使得雙邊關係難以根本性改善。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尋求穩定和管控風險的空間。雙方都認識到,在氣候變化、全球健康、核不擴散等全球性問題上,中美合作仍然是必要的。在經貿領域,儘管存在競爭,但在特定領域保持貿易往來符合雙方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未來的路徑更可能是「競爭性共存」,即在承認競爭的現實下,努力建立護欄和溝通機制,避免競爭演變成衝突。

從貝桑等財經官員的表態來看,貿易領域或許是緩和相對容易切入的點。通過重啟貿易談判,逐步降低部分關稅,解決一些具體貿易摩擦,可以為雙邊關係注入一些正面能量。然而,這需要雙方都展現出誠意和靈活性。美國需要考慮中國的核心關切,而中國也需要在市場開放、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採取進一步措施。

長遠來看,中美關係的走向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兩國國內政治的演變、各自經濟發展的軌跡、以及雙方在全球舞臺上的互動方式。可以預見的是,競爭仍將是主旋律,但在特定領域和特定時期,尋求務實合作和危機管控的努力也將持續存在。雙方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平衡點,將不僅影響兩國自身,也深刻塑造著21世紀的世界格局。

回味與展望

從財經官員的隻言片語,到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美關係的每個細節都牽動人心。貝桑關於中國希望緩和緊張關係的觀察,像是在陰雲密布的天空中透出的一縷陽光,雖然微弱,卻足以引發人們對於未來的聯想。這或許是北京在權衡國內外形勢後,發出的一種試探性信號;或許是希望為雙邊關係設定一個新的起點;也或許只是在特定領域釋放善意,爭取喘息空間。

無論如何,這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對話和互動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中美關係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既有深度對抗的風險,也有尋求穩定和合作的潛力。理解這種複雜性,關注細微的變化,或許是我們把握這一重要雙邊關係走向的關鍵所在。前路漫漫,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博弈與互動,仍將是全球最為扣人心弦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