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削減科研經費引爆人才爭奪戰 各國趁機搶頂尖科學家

科研之路,漫漫修遠,需有堅實後盾,方能攀登高峰。美國,這個曾被譽為全球科學燈塔的國度,如今卻因研究經費的削減與政策的不確定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人才流失危機。這不僅讓無數科學家感到迷茫與不安,更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場悄無聲息的「人才爭奪戰」。各國正虎視眈眈,準備趁此機會「撿漏」,吸引那些在美國感到「流離失所」的頂尖人才。

資金寒冬:科研命脈的緊縮

科研工作的推進,離不開充裕的資金支持。然而,近年來美國政府對科研經費的削減,猶如一道寒流,迅速凍結了許多研究項目。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作為美國科研領域的主要資助機構,其預算遭遇了顯著的縮減。有報道指出,NIH的經費可能被大幅削減,甚至接近腰斬,而NSF的預算更是暴跌三分之二。 這種「斷崖式」的下降,直接導致了許多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被迫中斷或縮減規模,尤其是在生物醫學、氣候變化等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領域。一些大學甚至表示,基礎研究正在賠錢,已經負擔不起員工和管理成本,因此決定完全停止招收新生。

除了直接的預算削減,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科研人員的焦慮。例如,NIH近期曾宣布對所有新撥款和現有撥款設置間接成本上限,儘管該政策暫緩執行,但其釋放的信號已引發連鎖反應。這種不穩定性讓科學家難以規劃長期研究,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的職位能持續多久。化學工程師瓦萊麗•尼曼便是一個例子,她從斯坦福大學轉到瑞士伯爾尼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原因就是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讓科研人員難以申請長期研究基金。

人才出走:心中的燈塔不再閃耀

當科研的命脈被緊縮,學術自由受到壓力,許多在美的科研人才開始重新思考他們的未來。根據《自然》雜誌的調查,高達四分之三的受訪科學家表示正在考慮離開美國,而歐洲和加拿大成為他們的首選目的地。這種人才流失的趨勢在年輕科學家中尤為明顯,許多博士生和博士後正積極尋求海外的職業機會。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美國理工科研究生中有37%來自海外,博士後中更有高達57%來自海外。這些國際人才正是美國科研活力的重要來源。當他們感受到不確定性,原本計劃在美國進行科研工作的國際科學家便可能重新考慮他們的計劃,選擇流向政策更穩定、機會更多的地方。

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Carl Bergstrom形象地將當前情況描述為「美國學術界正在經歷大甩賣」。科學家們如同運動員,哪裡有機會就去哪裡。政策的動盪正在侵蝕美國作為「科研燈塔」的吸引力。

各國「撿漏」:機遇之窗的開啟

在美國科研環境惡化的同時,全球其他國家則看到了吸引頂尖人才的黃金機會。歐洲和加拿大等國迅速行動,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條件,爭相吸引那些在美國感到「流離失所」的科學家。這些條件包括增加撥款、簡化移民程序,甚至提供「安家費」。

挪威成立了一億挪威克朗(約合7438.3萬港元)的基金,專門用於招募國際頂尖研究人員。挪威研究與高等教育大臣表示,鑑於美國學術自由面臨壓力,挪威必須積極行動,為傑出的研究人員和重要的知識做貢獻。加拿大方面,多倫多的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發起了一項行動,希望招募一百名「新手」科學家,並已看到來自美國的求職意向激增。

歐洲多所頂尖高校也開始設立專項資金項目。法國的艾克斯-馬賽大學啟動了「科學安全港」計劃,計劃在三年內為約十五名受美國政府政策影響的科學家提供總額高達一千五百萬歐元的資助。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推出了「跨大西洋計劃」,旨在與美國機構建立聯合研究中心,並提供更多博士後和青年科學家職位,以吸納因美國政策受限的頂尖人才。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也收到了大量來自美國的申請,主要來自希望返回歐洲的科研人員。日内瓦大學病毒學家甚至在社交媒體上呼籲,這是招募美國頂級科學家的黃金機會。

澳洲也積極參與這場人才爭奪戰。澳洲科學院推出了一個全球人才吸引計劃,以迅速招募失業的美國研究人員和回國的澳洲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有望吸引欲離開美國的頂尖人才到澳洲扎根,培育下一代本土科學家和創新者。

除了歐美國家,亞洲國家也在吸引人才方面展現出競爭力。儘管文章主要聚焦歐美,但有分析指出,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憑藉充足的資金和快速發展的生物技術產業,正成為另一個有吸引力的選項。中國頂尖大學的實力不凡,正通過巨額投入構建人才庫。若美國科研資助持續萎縮,中國可能迎來新一輪高層次人才回流潮,進一步推動國內科技發展。

全球科研格局的重塑

美國科研經費的削減和人才流失,不僅影響美國自身的科技實力,更可能導致全球科學格局的重大調整。當美國長期以來作為全球科學中心的地位受到動搖,其他國家通過積極吸納流失的人才,有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這場「人才大甩賣」的長期影響值得關注。科研人才的流失可能導致美國在關鍵領域的研究進展放緩,例如,臨床研究人才的減少可能導致重大疾病治療試驗減少,直接危及患者生存希望。此外,人才梯隊的斷層可能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內持續削弱美國的科研實力,而中國等國家則可能借此機會加速趕超。

大學作為科研創新的重要載體,也將受到經費削減的直接影響。科研經費的減少將影響大學的招聘能力,導致博士和博士後崗位大幅縮減。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的科研產出和學術影響力,也可能重塑全球大學的排名格局。

回望過去,美國曾是全球科學家嚮往的聖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人才。然而,當下的政策變化正在挑戰這一根深蒂固的地位。雖然一些美國科學家對未來仍抱有希望,認為只要研究人員和公眾繼續支持科學,目前的損害仍有可能逆轉,但現實的壓力讓許多人不得不尋找新的科研沃土。

一場無聲的全球科學人才爭奪戰已經打響。美國的「失」與其他國家的「得」,正在悄然改變全球科技競爭的版圖。科研的未來,將取決於各國如何投入、如何支持,以及如何為珍貴的人才創造一個穩定、自由、充滿機遇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