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售港引北京關切!專家籲審慎溝通
全球港口營運權的策略博弈
香港長江和記實業(長和)出售海外港口業務的計劃,不僅是一宗龐大的商業交易,更觸動了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神經。這宗涉及遍布五大洲、43個港口,總值高達142億美元的交易,在宣布之初便引發廣泛關注。特別是其中包含具有戰略意義的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使得這項純商業行為蒙上了複雜的色彩。
官方聲音的介入與背後考量
針對長和的港口出售計劃,中國官方已非首次表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注意到有關報道,並關注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依法進行審查,強調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在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須承擔法律責任。 他更進一步指出,中方一貫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希望有關各方審慎行事,與中方有關部門充分溝通。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及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官網曾轉載文章,批評長和此舉「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甚至視為對全體中國人的背叛。文章引述「網友意見」,直指此交易是「沒有腰骨的跪低」。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亦對事件表達關切,並表示港府將依法依規處理相關交易。這些官方及官媒的密集表態,凸顯北京對此交易的高度關注及擔憂。
戰略要地的敏感性
長和計劃出售的和記港口擁有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業務,這被視為全球航運的關鍵節點。 巴拿馬運河承載著全球約6%的海運貿易量,其中中國商船貨運量佔比達到21%。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特別是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問題被高度政治化。有評論認為,美國視此交易為推行全球霸權的手段,試圖「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 中方擔心,一旦運河港口被「美國化」和「政治化」,中國在此的航運貿易將受到制約,甚至可能面臨額外的停靠費用或打壓。 這種將商業交易與國家戰略安全緊密掛鉤的視角,是北京表達審慎態度並要求溝通的核心原因。
審查與溝通的雙重閘門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示高度關注並將依法進行審查,這意味著交易必須通過中國的反壟斷審查。 此舉旨在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社會公共利益,但在此特定情境下,無疑也為北京提供了影響甚至阻止交易的潛在途徑。 同時,外交部要求「有關各方審慎行事,與中方有關部門充分溝通」,這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是希望在交易推進過程中,中方的關切和利益能夠得到充分考量。 儘管有分析認為,由於出售的港口資產主要位於中國和香港以外,相關交易可能無需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批准,但北京的壓力不容忽視。
交易的曲折與未來走向
長和最初與貝萊德等組成的財團就出售和記港口80%權益達成原則性協議,涉及142億美元,並計劃收回50億美元貸款。然而,原訂於4月2日前簽署最終協議的計劃被暫緩。 隨後有報道指出,買家考慮將巴拿馬的兩個港口從交易中剝離,先推進餘下41個港口的收購。 這項調整被視為潛在的妥協,旨在規避巴拿馬港口所帶來的地緣政治敏感性,以加速其他部分的交易進程。若巴拿馬港口最終被剝離,據報貝萊德旗下的GIP及MSC旗下的TiL將分別持有兩個巴拿馬港口51%及49%權益。 儘管面臨壓力,長和方面可能認為出售海外資產有助於其遠離日益增加的政治審查和貿易壁壘。 然而,北京的不滿已對長和的股價造成波動,顯示市場對交易前景及潛在政治風險感到不安。
利益衡量與前路迷霧
長和出售海外港口的交易,是企業基於商業考量的策略調整,試圖在全球經濟和政治變局中尋找新的定位。 然而,當商業資產涉及國家戰略利益和地緣政治博弈時,單純的市場邏輯便難以完全適用。 北京敦促各方審慎行事並充分溝通的要求,既是對自身戰略關切的回應,也是在複雜國際格局下維護國家利益的體現。 這場跨國交易的進程,將繼續在全球商業、政治和戰略層面引發漣漪,其最終結果不僅關乎長和的商業未來,更可能成為全球地緣經濟版圖變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