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顛覆未來的科技浪潮
星火燎原?國民黨罷免賴清德運動的號角與現實
引子:凱道的迴響與政治的算計
二零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一場在凱道上集結的「反綠共、戰獨裁」集會,不僅凝聚了在野黨的支持者,更吹響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罷免總統賴清德的號角。這場集會主辦單位宣稱吸引了超過二十五萬民眾參與,現場群情激憤,高喊「賴清德總統下台」的口號此起彼落。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更進一步表示,不只將提出罷免案,更會發動彈劾,誓言讓賴清德下台,讓台灣恢復民主法治的社會。這看似聲勢浩大的政治宣示,究竟是民意沸騰的真實反映,還是黨派攻防的策略運用?在探討這場罷免運動的實質意義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台灣罷免總統的法律門檻與政治現實。
法律的巍峨高牆:罷免總統的嚴苛條件
台灣的總統罷免制度設計極其嚴格,旨在維護國家元首的穩定性與憲政體制。根據《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的規定,罷免總統的程序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相當高的門檻。
首先是提議階段。罷免案的提出需要全體立法委員的四分之一以上提議,以立法院現有113席立委計算,至少需要29位立委的聯名提案。這個門檻相對於其他公職人員的罷免案,已經是較高的起點。
其次是連署階段,此階段在立法院內進行。罷免案提出後,需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立法院才能宣告罷免案成立。這意味著需要至少76位立委的支持。在當前台灣的國會生態中,即使國民黨(52席)與民眾黨(8席)及無黨籍立委(2席)全部聯手,也僅有62席,距離76席的門檻仍有14票的差距。這使得罷免案在立法院階段的通過變得極為困難,甚至可以說是「窒礙難行」。回顧台灣歷史,前總統陳水扁在任內曾面臨四次罷免案,但最終均未能在立法院通過,顯示總統罷免案的難度極高。
最後是投票階段,如果罷免案在立法院獲得通過並宣告成立,將交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選舉人進行公民投票。公民投票通過的條件更為嚴苛,需要滿足兩個要件:一是投票人數需達選舉人總數的過半數。以2024年總統選舉約1950萬選舉人計算,需要約975萬人參與投票。二是有效票中,同意罷免票需超過有效票的過半數。這意味著需要約488萬張同意票。在台灣歷史上,即使是高關注度的總統選舉,投票率通常介於66%至74%之間,而單獨的罷免投票因缺乏其他選舉的動員效應,參與率可能更低。要達到近千萬人的投票門檻,並獲得超過半數的同意票,需要極強的社會共識與龐大的動員能力。相較之下,一般公職人員的罷免門檻僅為1%提議、10%連署、以及25%同意票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總統罷免制度的設計明顯更為嚴格,突顯憲政體制對國家元首穩定性的高度重視。
政治的盤算與策略:罷免訴求的背後
既然從法律層面來看,罷免總統的成功機率微乎其微,那麼國民黨此時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的動機與目的何在?這背後顯然涉及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與策略運用。
首先,這是一次凝聚藍營支持者、對抗執政黨的政治表態與動員。在凱道集會上高喊罷免口號,能夠激發支持者的情緒,展現黨的強硬立場與戰鬥意志。特別是在近期藍營青年和地方黨部主委因罷免綠委「死亡連署」疑雲遭檢調搜索、約談的情況下,罷免賴清德的訴求更容易被視為對執政黨「司法追殺」的反擊,進而凝聚黨內共識與外部支持。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明確表示,罷免綠委是罷免賴清德的重要里程碑,要求全台民代協助收集第二階段罷免連署書,並將結果列入考核,顯示這是一項全黨動員的政治工程。
其次,罷免訴求是一種對執政黨施壓、爭取政治話語權的手段。儘管短期內無法達成實質罷免,但持續操作罷免議題,可以將社會的目光聚焦在對執政黨的不滿與質疑上,形成輿論壓力。這有助於在野黨爭取更多政治空間與談判籌碼。民眾黨團副總召張啓楷也提到,雖然立法院通過罷免案不容易,但這也是民眾表達民意與憤怒的管道,顯示其潛在的民意基礎。
再者,提出罷免案和彈劾案,能夠迫使執政黨在立法院面對程序上的應對,消耗其政治資源,並在國會殿堂上展開攻防。這也有助於在野黨凸顯其監督制衡的角色。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強調,將窮盡一切手段對賴清德提出所有可能的彈劾案,也印證了這種意圖。
然而,這場罷免運動也存在著潛在的風險與挑戰。過高的法律門檻使得罷免案極難成功,若最終未能達成目標,可能對在野黨的聲勢造成反挫,甚至被視為是「虛張聲勢」。此外,罷免訴求的正當性也受到挑戰,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就認為,罷免總統欠缺社會正當性。如何在激烈的政治攻防中,避免淪為單純的口水戰,並提出具體的施政願景與改革方案,將是國民黨面臨的考驗。
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曾面臨四次罷免案,但最終均未成立,這顯示罷免總統的難度極高。不過,當時的政治環境與國會結構與現在有所不同,民意對賴清德政府的態度也可能對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
罷免與彈劾的區別與聯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罷免,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也提到將發動彈劾。罷免與彈劾雖然都是針對國家元首的監督機制,但在法律上存在著重要的區別。罷免是透過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總統的去留,屬於人民的參政權範疇。而彈劾則是立法院對總統的違法失職行為提出控訴,並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屬於國會的監督權範疇。
根據現行法規,彈劾總統需要經全體立委二分之一以上提議,並經全體立委三分之二以上決議後,向司法院大法官提出彈劾案審理。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審理後,若認為彈劾成立,總統才會被免職。彈劾的啟動條件通常與總統涉及刑事犯罪或重大違法失職行為有關。以目前的國會席次來看,彈劾案在立法院通過的門檻同樣很高。
儘管罷免與彈劾在程序與條件上有所不同,但在政治操作上,兩者往往可以產生聯動效應。在野黨可以同時提出罷免案與彈劾案,形成多管齊下的攻勢,對執政黨造成更大的壓力。
前景與挑戰:一場漫長的政治馬拉松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無疑為台灣政壇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這場運動在短時間內聚集了相當的支持聲量,但要跨越法律上的巍峨高牆,實現實質的罷免目標,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從法律面來看,總統罷免的各個階段都設定了極高的門檻,尤其是在立法院需要三分之二立委同意才能成案,以及公民投票需要過半數選舉人投票且有效同意票過半才能通過,這使得成功罷免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從政治面來看,罷免訴求雖然能夠凝聚支持者、對執政黨施壓,但也可能因未能達成目標而削弱在野黨的聲勢。
未來,這場罷免運動的走向,不僅取決於國民黨的動員能力與策略運用,也將受到民眾黨的態度、民意的變化、以及執政黨應對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野黨是否能在此議題上達成更緊密的合作,以及如何爭取其他政治勢力的支持,將成為關鍵。
無論結果如何,這場罷免運動都將是一場漫長的政治馬拉松。它不僅考驗著台灣民主制度的韌性與成熟度,也將對未來的政局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人民的監督與政治人物的互動中,台灣的民主進程也將不斷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