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人才大逃亡!各國瘋搶頂尖科學家

星光黯淡:美國科研經費削減下的挑戰與全球人才競逐

美國曾是全球科學研究的燈塔,吸引著無數頂尖科學家匯聚於此,創造了無數的科研突破。然而,近年來美國聯邦研究經費的大規模縮減,正讓這道光芒逐漸黯淡,引發了科研人才的流失潮,並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撿漏」的機會。這種趨勢不僅對美國自身的科技實力構成威脅,也可能重塑全球的科研格局。

寒冬來襲:科研經費削減的現實衝擊

美國聯邦政府的研究經費削減並非空穴來風,其影響範圍甚廣,從環境保護、能源、農業、林業,到太空探索、基礎研發、核安全、疾病監測、極端天氣預報和氣候研究等諸多領域的聯邦機構都未能倖免,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等吸納了頂尖科學家的機構都受到衝擊。 其中,被視為美國公共研究資金基石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更是面臨大幅度的資金削減。 例如,NIH面臨高達40億美元的資金削減,主要針對提供給各地實驗室和學院用於支付電費、廢物處理、行政人員工資等基礎運營成本的「間接資金」。 NSF的預算更是從2022年的88億美元暴跌至2023年的約30億美元,降幅高達三分之二。

這種「斷崖式」的經費下降直接導致許多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被迫中斷。 尤其對於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領域,如生物醫學和氣候變化等,影響尤為嚴重。 科學家們不得不面對實驗設備停擺、數據採集中斷的困境。 密歇根理工大學的研究顯示,每減少100萬美元的科研經費,就會導致9到10個職位的流失,涵蓋大學內部及周邊社區的崗位。 對於尚未成為教授或獨立科學家的年輕研究人員和博士生而言,這種資金削減更是致命打擊,可能導致整代科學家無法繼續工作。 即使項目未受直接影響,政府輕視科研機構價值、動輒裁員的態度也讓許多科研人員感到不安,開始為未來做打算。

人才思變:科學家們的「出走」考量

面對不確定的科研環境和資金壓力,越來越多在美國的科研人才感到焦慮不安,考慮離開美國。 《自然》雜誌的調查顯示,高達75%的受訪科學家正在考慮離開美國,其中以剛加入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和博士生最為明顯。 他們正在積極尋找歐洲和加拿大的工作機會。

這種人才流失的趨勢,有部分原因源於對美國政府政策穩定性的質疑。有國務院官員指出,這種不穩定性正在摧毀幾十年來建立的信譽,而長期穩定的環境是解決最棘手研究問題的必要前提。 如果在美的外國科學家認為資金隨時有被抽走的可能,許多人可能會選擇離開。 除了經費削減,針對移民的限制和學術自由的政治鬥爭也加劇了在美科研人才的不安。

全球競逐:各國的「撿漏」行動

當美國的科研人才面臨困境時,全球各國正虎視眈眈,爭相趁機「撿漏」,延攬這些寶貴的科學家。 從歐洲到亞洲,許多國家政府、大學和科研機構都在積極行動,希望吸引從AI人工智能到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專才。

歐洲多個國家和機構已明確表示歡迎美國科研人員。法國政府計劃推出政策,歡迎美國科研人員前往工作。 歐洲研究院(ERC)主席表示,將從研究項目計劃「展望歐洲」中撥款,為有意來歐洲發展的美國科學家提供「避風港」。 歐洲議會官員甚至提出設立科研領域的「特別護照」。 英國包括劍橋大學在內的一流科研機構也在關注美國流失的生物醫學和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去向,並準備接收這些研究者,甚至可能為急需招攬特定科學家的部門提供資金。 挪威成立了基金,專門招募國際頂尖研究人員。 加拿大也趁機招聘美國醫護專才和科研人員,多個省份和研究組織都在積極行動,希望建立更強大的人才庫和完善的研究體系。

亞洲國家也在行動。澳洲推出全球人才吸引計劃,以迅速招募失業的美國研究人員和回國的澳洲人。 雖然有專家警告,除非其他國家增加國內研究撥款,否則難以吸納大量科學家,但全球爭奪人才的趨勢已經形成。

深遠影響:對美國及全球科研格局的啟示

美國科研經費的削減和人才流失,對美國自身的科技實力構成長期威脅。科研資金的不足會直接影響新藥研發速度、延緩疾病治療進程,甚至導致一些有前景的研究項目被迫終止。 同時,人才的外流將削弱美國在各個科學領域的領導地位。 關稅政策導致科研設備和用品價格上漲,也對美國科研造成嚴重衝擊,影響「現代科學的核心基礎設施」。 美國政府對學術機構的干預和削減資金的做法,也被認為是對學術自由的打壓,可能損害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聲譽,並引發其他國家效仿,對全球學術自由構成威脅。

這場人才爭奪戰也對全球科研格局產生影響。其他國家藉此機會吸引頂尖人才,有望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這可能改變二戰後美國憑藉對科研項目的大力投資吸引全球人才的局面。 儘管美國在人才爭奪方面仍具優勢,擁有優秀大學和開放的政策環境,但各國的積極行動正在挑戰其人才吸引力。

總而言之,美國削減科研經費正在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僅導致國內科研人才流失,也為其他國家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場全球性的科研人才爭奪戰,將對未來的科技創新和國際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