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下月震撼政壇大動作

政治風暴將起?國民黨預告下月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的深層解析

一場醞釀中的政治風暴,正逐漸在台灣政壇集結。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於近日拋出震撼彈,宣布將於下(五)月二十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發動針對總統賴清德的罷免運動。這項行動不僅包含在國會提案彈劾與罷免,更將擴及台灣各地,訴諸人民的力量,試圖以此對執政的民進黨形成壓力,甚至挑戰賴清德的總統任期。此舉無疑將台灣政治的緊張氛圍推向新的高點,其背後原因、可能影響及未來走向,都值得深入探討。

政治烽火再燃:為何是「罷免」與「彈劾」?

國民黨選擇在賴清德就職滿一周年之際發動罷免行動,時間點相當敏感。朱立倫批評賴清德執政近一年來,其字典裡只有「鬥」,不斷地攻擊在野黨,並且指責檢調成為「鷹犬」,針對在野黨進行司法追殺,甚至稱民進黨立委淪為「綠衛兵」,協助執政黨打壓異己,才是真正應該被罷免的對象。這項指控凸顯了國民黨對當前政治環境的強烈不滿,認為賴清德政府並未如其就職時所承諾的團結台灣,反而加劇了朝野對立。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總統副總統選罷法》規定,罷免總統需要全體立委四分之一提議,三分之二同意後才能提出,且就職未滿一年者不得罷免。而彈劾總統則需全體立委二分之一以上提議,三分之二以上決議後聲請司法院大法官審理。 以目前國會藍白陣營合計僅六十二席立委(國民黨五十二席、民眾黨八席、無黨籍二席)的結構來看,即使在野黨團結一致,距離罷免總統所需的七十六席仍有相當差距,彈劾門檻同樣極高。 然而,國民黨仍然選擇發動這項運動,其目的顯然不單純在於尋求實質性的罷免或彈劾成功,更可能著眼於透過大規模的政治動員,凝聚藍營支持者,並向社會表達對賴清德政府的不信任。

「罷免賴清德綠衛兵立委」:雙管齊下的策略?

在宣布罷免賴清德總統運動的同時,國民黨也要求全台黨籍民意代表,包括不分區立委、各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等,全力協助「罷綠選區」的第二階段連署。 這顯示國民黨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在中央發動對總統的挑戰,另一方面則在地方推動對特定民進黨籍立委的罷免。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將這次二階連署的結果列入黨內考核並公告,藉此激勵黨公職積極投入,並讓支持者了解在地民代的努力成果。

這項策略有其政治考量。相較於罷免總統的高門檻,罷免立委所需的連署及投票門檻相對較低,成功的可能性較大。透過推動「罷綠委」,國民黨不僅能消耗民進黨的政治資源,也能在特定選區累積政治能量,為未來的選舉鋪路。此外,藉由將協助連署的成果列入黨內考核,也能強化黨的組織動員能力,並在內部形成一股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力量。

人民的怒吼或政治的表演?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表示,賴清德政府執政成績蒼白無力,不斷製造衝突仇恨來掩飾施政不力,想要賴清德下台已經成為非常多台灣人民共同的心聲。 這與國民黨的論調相互呼應,顯示在野黨對於賴清德政府的執政表現普遍感到不滿。美麗島電子報的最新民調也顯示,賴清德的執政滿意度首次出現「死亡交叉」,不滿意度微幅領先滿意度,信任度也出現顯著下跌。 這些民調數據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民眾對賴清德政府的疑慮與不滿情緒,為國民黨發動罷免運動提供了某種程度的民意基礎。

然而,民進黨方面則批評國民黨是「見笑轉生氣」,指責國民黨利用黨員名冊抄寫大量死亡連署書,違法在先,不檢討自身行為,反而利用民粹煽動仇恨情緒,動員「藍白合」鬥司法、鬥民主。 民進黨認為,真正應該被罷免的是那些組團「朝拜」中共高官,卻不敢當面「戰獨裁」的國民黨立委,以及帶頭攻擊司法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 雙方各執一詞,使得這場罷免運動不僅是政治角力,更演變為一場關於「誰代表民意」、「誰破壞民主」的論述戰爭。

未來走向與影響

國民黨預告下月全面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預示著台灣政治將進入一段高度不穩定的時期。雖然罷免總統的實質門檻極高,成功機率渺茫,但這項運動本身將對台灣政治產生多方面影響。

首先,這將進一步加劇朝野對立,使得國會運作更加困難。在野黨將藉由罷免議題持續對執政黨施壓,而執政黨也將全力反制,雙方攻防將會更加激烈。其次,罷免運動將成為動員支持者的重要工具。國民黨希望透過這項行動,重新凝聚藍營支持者,並吸引更多對賴清德政府不滿的民眾。其三,這場運動也可能對台灣的民主制度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在保障人民行使罷免權的同時,避免淪為無止境的政治內耗,將考驗台灣社會的智慧。

結語:政治風暴中的台灣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運動,是當前台灣政治環境下的一個縮影。朝野之間的互信基礎薄弱,對立情緒高漲,使得任何政治行動都容易被賦予過多的政治解讀。儘管罷免總統的難度極高,但這場運動的發起本身就已具備重要的政治意涵。它不僅是國民黨對賴清德政府表達不滿的方式,也是在野黨試圖重新掌握政治議程、積累政治能量的嘗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場政治風暴將如何演變,以及它將對台灣的政治生態、社會氛圍產生何種影響,都將是我們持續關注的焦點。這不僅是一場政治權力的爭奪,更是對台灣民主韌性的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