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重拳出擊!中國建築機械遭課徵66.7%天價關稅

歐盟委員會已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建築工人升降機械徵收最高達66.7%的關稅。 此前,歐盟認為中國製造商獲得不公平補貼,並以人為壓低的價格銷售產品。 歐盟目前已對近80種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或反補貼稅。 歐盟委員會指出,對中國移動接入設備(MAE)徵收20.6%至66.7%的額外關稅,以保護年產值超過10億歐元的歐盟內部MAE市場。 歐盟的調查顯示,中國MAE生產商受益於優惠融資、補助以及國家以低於市場價格提供的投入品。 從2020年到2022年10月,中國生產商的市場份額從29%增長到41%,且售價比歐盟生產商低約20%。

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因製造成本和售價相對較低,出口增長迅速,可能對當地產業造成衝擊,因此面臨一些國家透過增加認證、提高技術壁壘、調整關稅等手段限制進口,其中主要手段便是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在海外市場頻繁遭遇反傾銷調查。 傾銷通常是指出口商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在進口國銷售產品,並對該國產業造成損害的行為。 判定是否構成傾銷的關鍵在於產品正常價值的認定,主要有三種標準:以出口國市場上的可比價格為正常價值;若無可比價格,則以產品出口到第三國的可比價格為正常價格;或者以產品在原產國的生產成本加上合理費用和利潤為正常價值。 從中國工程機械在海外的毛利率來看,其海外銷售價格並未低於前兩種標準所界定的正常價值。 例如,三一重工海外市場毛利率高於國內市場毛利率。 其他工程機械上市公司的數據也顯示,海外毛利率普遍高於國內市場。 然而,與其他國際品牌相比,中國工程機械的生產成本本身就偏低。 這得益於中國極高的生產效率,包括較低的人力成本、智慧化自動化生產線以及較低的工業用電和鋼鐵價格。

歐盟對中國高空作業平台的最終反傾銷稅裁決已落地,對湖南星邦、浙江鼎力、常州吉尼、天津JLG分別徵收49.3%、23.6%、22.9%和22.5%的反傾銷關稅,對其他配合和不配合調查的公司分別徵收30.2%和49.3%的關稅。 隨著關稅終裁,以及未來不確定性,中國高機製造商在歐美等成熟市場面臨巨大挑戰。 全球高空作業平台(MEWP)市場中,歐美需求穩定增長,市場份額超過四成。 2023年,全球MEWP租賃市場保有量約230萬台,其中北美佔約43.0%,歐洲十國佔約16.0%。 中國市場保有量增幅大幅放緩,國產品牌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以對沖風險。 2023年,全球MEWP整機銷量約39萬台,銷售額超百億美元。 全球市佔率前十名品牌中有五個是中國品牌,合計市佔率為27.5%。 中國高空作業平台出口約10萬台,約佔海外市場的45.0%,已初步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 然而,歐美針對中國高空作業平台產品和零部件進行雙反調查並加徵關稅的目的,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顯而易見。 儘管歐盟委員會最初並未發現中國高機低價傾銷的明確證據,但在聽取歐洲本地製造商提供的「進一步證據」以及中國製造商(猜測是在中國建廠的外資品牌)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後,做出了最終裁決。 針對中國高機產品徵收雙反關稅可能被用作後續歐盟與中國在其他貿易問題上的「交易籌碼」。

近年來,全球供應鏈在美中經貿對抗、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衝突下發生明顯轉移。 美國和歐洲國家越來越多地使用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等措施,限制對中國產品的進口。 在反傾銷調查的背後,是中美、中歐市場經濟的博弈。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成為世界最多,且人口結構年輕,積極推動「印度製造」政策,吸引國際企業投資。 儘管外人對中國投資近年略減,但仍超過1500億美元,中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完整的供應鏈上下游結構,產業環境仍具競爭力。 中國推動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帶動出口增長,中國市場仍極具吸引力。 歐盟已成為目前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政治聯盟。 歐盟已建立關稅同盟,實行共同外貿政策,並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

歐盟對中國建築機械加徵關稅,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一個縮影。 歐盟委員會聲稱此舉是為了保護內部生產商免受不公平競爭的影響,並指控中國製造商受益於補貼和低價銷售。 然而,中國方面認為其產品具有競爭力是基於生產效率和成本優勢,而非傾銷。 這種貿易爭端對全球供應鏈和自由貿易環境帶來挑戰。 歐盟的行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促使更多國家採取類似措施,加劇貿易摩擦。 同時,這也促使中國企業加速海外布局,並可能調整出口策略,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