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削科研經費陷人才荒 全球瘋搶頂尖AI專家
人才磁場的逆轉:美國科研經費緊縮引發的全球人才爭奪戰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特別是在瞬息萬變的當代世界,科研人才更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長期以來,美國以其豐沛的研究經費、頂尖的研究機構和開放的學術環境,吸引著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匯聚於此,成為全球科研的聖地。然而,近年來,隨著美國政府對研究經費的緊縮以及其他政策因素的影響,這一人才磁場似乎正在發生逆轉,全球各國紛紛抓住時機,展開一場激烈的科研人才爭奪戰。
經費削減的骨牌效應
據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大幅縮減了對科研領域的經費支持,並對科研界提出了「瘦身」的要求。這一舉措直接衝擊了眾多依賴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和機構,使得許多科學家面臨經費中斷的困境。經費是科研得以進行的血脈,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再有創意的想法也難以付諸實踐,再優秀的人才也可能寸步難行。這種經費緊縮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許多研究人員的工作不確定性增加,甚至面臨失業或研究被迫終止的風險。
學術自由與移民政策的雙重壓力
除了經費問題,華府對移民政策的收緊以及圍繞學術自由的政治鬥爭,也讓在美的科研人才感到壓力重重。開放的學術環境和自由的思想交流是激發科研創新的重要條件。當學術自由受到限制,科學家們可能感到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進行敏感領域的研究。同時,對移民的打擊政策,也使得國際科研人才來美或留在美國變得更加困難。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共同促使在美的科研人才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
「出走潮」的數據佐證
數據不會說謊。《自然》雜誌在今年3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超過1200名受訪科學家中,有高達75%的人表示正在考慮離開美國。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它直觀地反映了美國科研環境的變化對科研人才的影響。這些考慮離開的科學家,他們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都是寶貴的財富,一旦流失,將對美國的科研創新能力造成長遠的損害。
各國的「撿漏」行動
在美國科研人才「人心惶惶」之際,全球其他國家正迅速行動,趁機「撿漏」,爭奪這些寶貴的資源。歐洲、加拿大、澳洲等國家紛紛向在美國面臨不確定性的科學家們伸出橄欖枝,提供各種優厚的條件。
例如,挪威設立了一個1億挪威克朗(約合7438.3萬港元)的基金,專門用於招募國際頂尖研究人員。挪威研究與高等教育大臣公開表示,學術自由在美國面臨壓力,對於許多身處幾十年來一直是全球研究領頭羊國家的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局勢,挪威必須積極行動,為傑出的研究人員提供貢獻知識的平台。
加拿大也不甘落後,多倫多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發起了一項行動,計劃招募100名「新手」科學家,並且已經觀察到來自美國的求職申請數量激增。
德國海德堡的獨立生物醫學研究機構BioMed X則採取了一種更具體的策略,啟動了一項計劃,旨在為失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獲得者與製藥行業的金主牽線搭橋,幫助他們尋找新的經費來源。
澳洲科學院也推出了全球人才吸引計劃,希望快速招募失業的美國研究人員和回國的澳洲籍科學家。這些國家的行動,無疑是在利用美國當前的政策環境,吸引高質量的科研人才,增強自身的科研實力。
「蛋糕大小」的隱憂
儘管各國積極行動,但也有專家提出了擔憂。墨爾本伯內特研究所的主任兼執行長Brendan Crabb警告說,除非其他國家能夠增加國內的研究撥款,否則可能難以吸納大量科學家。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蛋糕仍然是原來的大小」,那麼這其實是行不通的。這意味著,即使能夠吸引人才,如果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他們的後續研究,這些人才也可能再次面臨困境,甚至選擇其他更能提供長期支持的國家。因此,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供可持續的研究環境和資源。
人才流失的長遠影響
美國科研人才的流失,不僅是對美國自身科研實力的削弱,也可能對全球科研格局產生影響。長期以來,美國在許多前沿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吸引了全球的頂尖智慧。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可能會導致一些關鍵領域的研究進展放緩,甚至影響全球科學的整體進步。
同時,其他國家透過吸收這些人才,有望在相關領域迎頭趕上,甚至實現彎道超車。這將使得全球科研力量分佈更加均衡,但也可能加劇國家間在科技領域的競爭。
未來的展望:人才流動與政策調整
這場全球科研人才爭奪戰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的政策調整和投入力度。對於美國而言,如何重新贏回科研人才的信任,恢復其作為全球科研中心的吸引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其研究經費政策、移民政策以及對學術自由的態度。
對於正在積極「撿漏」的其他國家而言,如何提供具有持續吸引力的科研環境,確保吸引來的人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提供優厚待遇,更包括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先進的研究設施和開放的學術氛圍。
總之,美國科研經費的緊縮和相關政策的變化,正在引發全球範圍內的科研人才流動。這場人才爭奪戰不僅考驗著各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也將重塑全球科研格局。未來的科技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誰能為科研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誰就能在未來的科技發展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