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重拳出擊!中國建築機械慘遭66.7%天價關稅
保護主義抬頭下的貿易壁壘
近年來,全球貿易摩擦不斷升溫,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顯著影響。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頻繁遭遇各國設置的貿易壁壘,其中以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為普遍,這顯示了當前國際貿易環境的複雜與挑戰。 歐盟作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近期對中國建築機械加徵高額關稅,便是這一趨勢的最新例證。
關稅大棒的落下:歐盟的行動與背景
歐盟委員會近期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建築工人升降機械加徵最高達66.7%的關稅。 此舉是基於歐盟認定中國相關生產商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並透過壓低銷售價格進行傾銷。 這種「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在國際貿易中並非新鮮事,其核心在於判定出口國企業是否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並對進口國產業造成損害。 歐盟目前已對近80種中國產品加徵反傾銷或反補貼稅,顯示其在貿易保護方面的力度正在加大。
中國工程機械的國際化挑戰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崛起有目共睹,出口額持續增長。 然而,由於中國製造在成本和價格上相對歐美日產品具有競爭力,其快速擴張對當地產業形成衝擊,進而引發貿易摩擦。 除了歐盟,英國、印度、美國等國家也曾對中國的挖掘機、移動式升降作業平台、輪式裝載機等工程機械產品發起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 這些調查和隨之而來的關稅,給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海外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影響出口銷量。
「非市場經濟地位」的爭議
國際社會對中國產業的國家補貼及其「非市場行為」存在廣泛關注和批評。 儘管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在判定是否存在傾銷時,許多國家仍將中國視為「非市場行為」國家。 這意味著在計算「正常價值」(即用以判定是否低價傾銷的基準價格)時,可以不直接參考中國國內市場價格,而是採用替代國家的價格或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企業被認定為傾銷的風險。 美國智庫的報告顯示,中國的產業補貼規模龐大,佔GDP的比例不低,這被視為造成產能過剩和不公平競爭的重要因素。
企業應對與產業未來
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和頻繁的貿易壁壘,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需要積極應對。 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增加附加值、建立本土化生產和銷售網絡、加強與當地產業的合作,都是緩解貿易摩擦的途徑。 此外,企業應深入了解各國貿易法規,提高合規意識,並在遭遇不公平調查時,積極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雖然貿易摩擦帶來挑戰,但也促使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朝向更可持續的全球化道路邁進。 經歷貿易擾動後,部分中高端製造業憑藉供給優勢,展現出較強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