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人才大逃亡!各國瘋搶頂尖學者
美國科研經費的削減以及不確定的政策環境,正導致其面臨科研人才流失的趨勢。 《自然》雜誌的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科學家正考慮離開美國,其中歐洲和加拿大是他們的首選目的地。 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考慮前往亞洲國家,包括中國。
美國科研經費削減現況
近期,美國聯邦政府大幅削減了多個機構的科研預算,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 NIH的經費據稱可能被削減高達40%,其下屬的研究機構也可能面臨合併甚至撤銷。 NSF的預算更是大幅下降三分之二。 此外,還有針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撥款被終止,例如與艾滋病和COVID-19相關的研究。 大學也受到波及,例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因聯邦政府削減經費而宣布裁員超過2000人,哥倫比亞大學也面臨4億美元的撥款取消。 這些削減導致許多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中斷,尤其是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研究領域。 科研人員面臨薪資福利縮水、實驗設備停擺等困境。
人才外流的影響與目的地
科研經費的削減直接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穩定性和職業前景。 許多科學家對未來感到不安,特別是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 他們認為在美國甚至無法確定職位的持續時間,難以申請長期研究基金。 這種不確定性促使他們積極尋求海外工作機會。
歐洲國家正積極趁機吸引美國的科研人才。 例如,法國推出了「科研選法國」計劃,提供補助以招聘國際研究人員,並已吸引了數百名美國科學家申請。 其他歐洲國家如德國、瑞士、西班牙和荷蘭等也推出了專項計劃或表示收到了大量來自美國的求職申請。 他們將美國的政策動盪視為招募頂尖人才的黃金機會。 歐洲國家相對穩定的科研環境對美國科學家具有吸引力。
除了歐洲和加拿大,亞洲國家也成為美國科研人才考慮的目的地。 中國的科研環境持續優化,資金投入穩步增長,為海外人才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平台。 有研究顯示,中國內地的頂尖海歸科研人才中,從美國回流者佔比最高。 中國的研究機構和大學正積極吸引外籍科學家,提供豐厚的項目經費和職位。 例如,有年輕的美國生態學家因中國提供的巨額項目費用而選擇到中國進行研究。 香港也看到了吸引美國科研人才的機會,正考慮推出相應的「搶人才」政策。
深層次影響與未來展望
美國科研經費的削減及其引發的人才流失,可能對美國的科研競爭力產生長期影響。人才梯隊的斷層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內持續削弱美國的科研實力。 這不僅影響基礎研究的進展,也可能阻礙科研成果的轉化,對醫療健康、環境保護和能源技術等關鍵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主導地位也可能因此動搖。
與此同時,各國爭相吸引美國流失的科研人才,可能導致全球科學格局的重大調整。 歐洲和中國等國家有望藉此機會加速趕超,提升自身在國際科研領域的地位。 這場全球性的科研人才爭奪戰,不僅是科技未來的較量,也可能重塑全球科技競爭的主動權分佈。 儘管美國科學家對現狀感到擔憂,但他們仍希望通過學術界和公眾對科學的支持來扭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