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下月發動罷免賴清德!政治風暴來襲
在民主政治的舞台上,罷免權是人民制衡政府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台灣政壇風起雲湧,中國國民黨(KMT)宣布將在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週年之際,即五月下旬,發動針對賴清德總統的罷免運動,這無疑為台灣政治增添了新的變數。此舉不僅是政黨間的攻防,更觸及憲政體制與民意向背的深層議題。
政黨角力:凱道集結與罷免宣示
國民黨此波罷免行動並非突如其來。早在今年四月下旬,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便號召支持者走上凱達格蘭大道,舉辦「反綠共、戰獨裁」集會。儘管集會訴求多元,但罷免賴清德的口號已在現場響起。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集會中明確表示,將在五月二十日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年後,於立法院提出對賴清德的罷免及彈劾議案,並同時在全台各地展開罷免連署運動。朱立倫批評賴清德執政風格,認為其不斷「鬥」在野黨,分裂台灣,並將檢調偵辦與在野黨相關的案件視為政治追殺。為了推動罷免,國民黨已要求所有黨籍民意代表,包括不分區立委、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等,全力協助罷免連署的第二階段工作,並將其成果列入黨內的考核公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認為,賴政府執政成績蒼白無力,不斷製造衝突仇恨以掩飾施政不力,因此認為要求賴清德下台已是許多台灣人民的心聲。
總統罷免的憲政門檻與實際挑戰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及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罷免總統的程序設有相當高的門檻。首先,罷免案需由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的提議,並附具罷免理由。接著,提案須送交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安排議程,提報院會後,不經討論直接交付全院委員會審查。全院委員會需在十五日內完成審查,並通知被提議罷免人提出答辯書。即使被提議人未提出答辯書,委員會仍可逕行審查。完成審查後,罷免案將提報院會以記名投票表決,需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的同意方可成立。罷免案成立後,需在六十日內進行公民投票,並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的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罷免案才算正式通過。這意味著,罷免總統不僅需要在立法院獲得絕對多數支持,更需要在全國性公民投票中獲得過半選舉人總額的支持。
回顧歷史,台灣曾有三次針對陳水扁總統提出的罷免案,但均因未達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的同意門檻而未能成立。這三次罷免案的經驗顯示,要在立法院通過總統罷免案已是極為困難,更遑論後續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目前的國會生態中,雖然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佔有相對多數,但要達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約七十六席)的同意票數,仍存在顯著差距。因此,國民黨發動的這波罷免運動,在法律程序上挑戰極高。
政治意涵與可能影響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的行動,除了表達對現任政府施政的不滿,更具有深層的政治意涵。一方面,這是在野黨展現其監督與制衡力量的方式,試圖凝聚支持者,對執政黨形成壓力。另一方面,此舉也可能被視為一種政治表態或策略運用,意在為未來的選舉鋪路。然而,高門檻的罷免程序使得罷免成功機會渺茫,這也可能引發「打假球」的質疑,減損罷免行動的正當性與說服力。
此次罷免運動也凸顯了台灣當前政治環境的對立與緊張。執政黨批評國民黨的罷免行動是「抄名冊」違法在先,並以政治攻擊民主與司法,呼籲國民黨應誠實面對司法,並以國家蒼生為念。而台中市長盧秀燕則認為,賴清德總統可以在就職滿一週年時向國人宣示將專注於國政,減少政治鬥爭,這或許是化解執政危機的關鍵時間點。
罷免行動的影響不僅限於政治層面,也可能對社會產生連鎖效應。頻繁的政治對抗和街頭運動,可能加劇社會的分裂與不安。在國際局勢動盪加劇之際,台灣內部政治的內耗,也可能分散政府應對外部挑戰的精力。
總結:一場艱難的政治挑戰
國民黨發動罷免賴清德總統的運動,是一場充滿挑戰的政治行動。儘管在野黨希望能透過此舉展現民意,對執政黨形成壓力,但嚴苛的憲法及法律門檻使得罷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場罷免運動不僅是對賴清德總統執政表現的質疑,更是台灣當前政治生態、政黨關係以及憲政體制運作方式的縮影。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政治風波都將對台灣未來的政治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