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陰霾下的主權信用:標普視角下的美中兩國
當全球經濟的巨輪遇上貿易摩擦的暗礁,其震盪波及之廣,足以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經濟體感受到陣陣寒意。然而,對於美國與中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言,這場無聲的戰役,在短期內是否會撼動其國家的信用根基?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 Global)對此提出了他們的觀察與分析,為這片看似波濤洶湧的海面,帶來一絲相對穩定的預期。
風暴眼中的相對寧靜:美中信用評級的短期韌性
標普全球的首席主權分析師明確指出,從短期來看,美中兩國的主權信用評級不太可能因貿易戰而迅速受到衝擊。這種看似悖論的結論,實際上是基於對兩國經濟體量、結構以及政策應對能力的綜合考量。 他們認為,貿易戰的直接影響,更容易集中在那些經濟體量較小、對外貿易依賴度更高,或者本身就已處於評級下調觀察名單上的國家。
在美國總統宣布對全球商品加徵關稅的幾天前,標普全球重申了對美國AA+主權信用評級的「穩定」展望。 這項評級的維持,表明標普對美國經濟的基本面仍持有信心,即使存在著政府債務水平接近GDP的100%以及財政赤字達到GDP的6%-7%等潛在風險點。 同時,他們也注意到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顯著不確定性。
對於中國而言,儘管面臨著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標普認為其A+信用評級仍有「空間」。 中國經濟的龐大內需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消出口受關稅影響帶來的壓力。然而,中國政府將採取多少刺激措施來應對關稅衝擊,以及國內需求的復甦速度,將是決定中國主權評級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 標普曾表示,從長期來看,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像是妨礙政府制定決策的「干擾性因素」,而非根本性的「絆腳石」,前提是中國持續進行結構性改革。
潛藏的暗流:貿易戰的連鎖效應與長期挑戰
雖然短期內美中兩國的主權信用評級看似穩固,但標普也提醒人們,貿易戰帶來的潛在連鎖影響不容忽視。 其中,大宗商品價格的長期下跌是標普更為擔憂的因素之一。 石油和金屬等大宗商品是許多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其價格大幅波動對這些國家的信用評級影響更大。 此外,如果貿易不確定性無法迅速解決,依賴經濟增長來改善財政狀況的歐洲大陸,其財政軌跡也可能面臨重大問題。
儘管標普目前對美中兩國短期內的評級影響持保留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資者在信用違約掉期市場的定價顯示出不同的擔憂。 根據標普的模型,投資者目前預計美國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五個級別,而中國的A+信用評級可能被下調三個級別。 這反映了市場對貿易戰長期影響的擔憂,以及對兩國經濟前景可能惡化的預期。
評級之外的視角:多元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圖景
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多層面的。除了對主權信用評級的潛在影響外,它也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構成威脅。 開放程度較高且對美國出口依賴較大的經濟體,更容易受到關稅的直接衝擊。 例如,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很高,而越南雖然出口佔GDP比重很高,但對美國的出口相對分散。
面對貿易戰帶來的挑戰,各國政府也在積極採取應對措施。例如,台灣政府就宣布了20項措施來支持農業和製造業。 中國則需要通過國內需求的復甦來抵消出口受到的負面影響。
然而,貿易戰並非影響主權信用的唯一因素。標普的一份報告指出,對於中國而言,威脅其主權信用的主要風險並非貿易戰,而是中國國內的經濟穩定程度。 在去槓桿的關鍵時期,外部事件的發展增加了政策環境的複雜性。如果中國政府為應對短期經濟增長壓力而採取過度的政策反應,可能導致金融系統穩定性進一步下降,進而對其主權信用造成壓力。
回望與前瞻:不確定性中的評級考量
總而言之,標普全球認為,儘管中美貿易戰持續,但短期內對美中兩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影響有限。 兩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和一定的政策應對空間是主要原因。然而,貿易戰帶來的長期影響、潛在的連鎖效應以及其他國內外因素,都為未來的經濟前景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標普將持續關注貿易政策的演變以及各國的應對措施,並根據情況變化重新評估對主權信用的指引。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對經濟風險保持警惕,並深入分析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對於理解全球經濟格局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