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崛起

當全球兩大經濟巨頭——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從檯面下的較勁升級為互徵關稅的實質衝突時,市場的神經無不緊繃。這場看似沒有硝煙的戰爭,其漣漪效應牽動著無數產業、企業,乃至於每個普通人的生活。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信用評級機構扮演著如同經濟「體檢醫師」的角色,他們的判斷往往能為撲朔迷離的未來提供一絲線索。標準普爾(S&P)作為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其對美中兩國信用評級的最新評估,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然而,標普卻給出了一個看似平淡的結論:貿易戰在短期內,並不會對美中兩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構成顯著影響。這究竟意味著什麼?難道貿易戰的衝擊被低估了嗎?還是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

信用評級:國家經濟健康的晴雨表

在深入標普的觀點之前,我們必須理解主權信用評級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一個國家發行的債券的「健康分數」,分數越高,代表該國償還債務的能力越強,信用風險越低。這不僅影響著該國政府借款的成本,更間接影響其企業的融資能力、外國投資的意願,甚至是貨幣的穩定性。一個國家的信用評級被下調,往往會引發資金外流、股市下跌等一連串負面反應。因此,標普對美中兩國——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的評級判斷,其份量可見一斑。

貿易戰的短期風貌與長期陰霾

美中貿易戰的爆發,源於多層面的經濟和政治競爭,包括貿易逆差、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議題。最初的行動是雙方相互對特定商品加徵關稅,試圖迫使對方在談判桌上讓步。這種針鋒相對的措施,無可避免地會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可能影響企業的盈利,改變全球供應鏈的佈局。

從宏觀層面來看,貿易戰的直接影響是削弱全球貿易量,增加企業的營運不確定性。對於依賴出口的產業而言,訂單可能減少;對於需要進口零部件的產業而言,成本可能上升。這些因素疊加,理論上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進而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償債能力,最終可能波及主權信用評級。然而,標普此次的判斷,卻將「短期」與「長期」的影響區分開來。

標普的「不影響」論解析

標普認為,儘管貿易戰帶來不確定性,但其在「短期」內對美中兩國主權信用評級的衝擊有限。這背後可能有幾個關鍵考量:

  • 經濟體規模龐大與韌性: 美國和中國都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國內市場巨大,經濟結構複雜且多元。與小型開放經濟體相比,它們對外部衝擊的抵禦能力相對較強。貿易戰的直接影響雖然存在,但在短期內可能被巨大的國內經濟總量所稀釋,不足以立即動搖其償債基礎。
  • 現有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 兩國政府都擁有一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衝貿易戰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可以通過減稅、增加公共支出、調整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來刺激經濟、穩定市場信心。這些政策的運用,在短期內能為經濟提供支撐。
  • 貿易戰的影響需要時間顯現: 關稅的調整並非立即對經濟產生全面衝擊。企業需要時間來評估影響、調整策略,供應鏈的遷移更是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因此,貿易戰的長期經濟後果,如供應鏈重塑、產業轉移等,其對國家財政和經濟結構的深層影響,並不會在短短數月內完全顯現,自然也難以在短期內觸發評級機構的下調行動。
  • 評級模型的穩健性與前瞻性: 信用評級機構在評估一個國家時,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經濟結構、財政狀況、政治穩定性、政策的可預測性等。他們的模型通常著眼於中期和長期的趨勢,對於短期波動的容忍度較高。除非貿易戰立即引發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或財政危機,否則短期內的摩擦不足以改變他們對國家長期償債能力的根本判斷。
  • 因此,標普的判斷並非否定貿易戰的危害,而是強調其影響的傳導需要時間,且短期內不足以壓垮美中這樣龐大經濟體的信用基礎。

    短期平穩不等於長期無憂

    標普的觀點雖然在短期內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但絕不代表貿易戰的影響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標普的表態更像是在說:「目前看來沒事,但風險仍在累積。」

    如果貿易戰長期化、升級化,其影響將不再是短期波動。持續的關稅將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供應鏈「脫鉤」或重塑,這將對全球經濟效率造成結構性損害。對於美國而言,長期的高關稅可能推高國內物價,損害消費者購買力;對於中國而言,出口受阻可能影響就業和經濟增長模式。

    更重要的是,長期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嚴重打擊企業的投資意願,延緩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如果兩國的經濟增長因此而顯著放緩,政府的財政收入將會受到影響,而為緩衝衝擊而採取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也可能導致債務水平進一步攀升。一旦經濟基本面因貿易戰而持續惡化,財政狀況不斷承壓,那麼信用評級機構的長期評估勢必會受到影響,最終可能導致評級下調。

    此外,貿易戰還可能外溢到其他領域,如科技、金融等,形成更廣泛的「脫鉤」風險,這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構成潛在威脅,這些深層次的風險,才是信用評級機構在觀察和權衡的長期因素。

    市場的弦仍需緊繃

    標普「短期不影響」的結論,或許能讓一部分對沖基金和短期交易者暫時鬆一口氣,但對於著眼於中長期投資、關心全球經濟走向的參與者而言,這並非全然解除警報。它更多地是提醒我們,貿易戰的影響是漸進的、累積的,像慢性病一樣,初期可能沒有劇烈症狀,但若不加控制,長遠來看會嚴重損害經濟肌體。

    主權信用評級雖然是重要的指標,但它反映的是基於當前和可預見未來的經濟財政狀況的判斷,其調整往往滯後於實際經濟變化的發生。因此,即使短期內評級不變,潛在的風險依然存在,甚至可能隨著貿易衝突的持續而螺旋式上升。

    審慎前行,不容懈怠

    總而言之,標準普爾關於貿易戰短期內不影響美中兩國信用評級的評估,是基於對兩國經濟體規模、現有政策空間以及影響傳導時間的綜合考量。這說明在評級機構看來,目前的貿易摩擦尚未達到立即動搖這兩大經濟體償債基礎的程度。然而,這絕非貿易戰無害的證明。恰恰相反,這一判斷更凸顯了貿易戰長期化潛在的巨大風險。如果衝突持續甚至升級,其對全球經濟結構、增長前景以及國家財政健康的深遠影響將會逐步顯現,那時,主權信用評級的面貌,恐怕就難以維持不變了。這場博弈的最終走向,仍需全球拭目以待,而對於各國政府、企業和投資者而言,審慎評估風險,做好應對準備,仍是當務之急,不容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