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關稅風暴後金融市場趨穩
關稅風暴:高盛預期的市場平靜是否真能實現?
當全球經濟的列車加速前行之際,突如其來的「關稅」兩字,猶如一道急剎車,讓原本平穩的金融市場瞬間顛簸不已。彷彿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席捲了從企業併購到股票發行等各項資本市場活動。在這波混亂中,投資者們屏息以待,企業領袖們緊鎖眉頭,而高盛集團的掌舵者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卻帶來了一絲看似矛盾的預期:關稅的混亂終將過去,金融市場最終會平靜下來。這究竟是基於何種洞察?市場的平靜是否真的指日可待?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市場「風暴」與「平靜」。
市場的波瀾:不確定性下的企業焦慮
關稅政策的變化莫測,像極了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市場上撥弄著不安的弦。高盛行政總裁蘇德巍指出,儘管第一季度的資本市場活動(如企業併購、新股發行)仍有增長,但關稅等不確定因素若持續惡化,這些活動可能會受到衝擊而回落。這反映了企業在面對不可預測的政策風險時的謹慎態度。公司管理層的首要任務變成了控制成本,這甚至可能導致更多的裁員。 政策的不確定性,對於投資和經濟增長無疑是不利的,企業需要時間來調整其策略以適應新的貿易環境。
高盛的視角:從混亂到平靜的邏輯
儘管市場因關稅而波動,高盛對未來卻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 蘇德巍認為,儘管關稅議題給金融市場帶來了短暫的動盪並減少了市場併購活動,但這種情況是暫時性的。 他相信,隨著企業逐步適應並調整其營運模式以應對關稅變化,市場活動最終將恢復穩定水平。 政策的不確定性會對公開市場和私募市場產生短期影響,打擊商業投資意願,但一旦政策明朗化,併購活動最終會好轉。
這種「從混亂到平靜」的邏輯,或許是基於對市場韌性的信心,以及對政策最終將趨於穩定的預期。畢竟,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商業活動的核心需求——交易與融資——依然存在,只是需要調整預期和策略。
關稅的雙刃劍:影響的深度與廣度
關稅的影響絕非表面上的貿易壁壘那麼簡單,它像一把雙刃劍,深入經濟肌理的各個層面。高盛的分析師們曾警告,市場可能低估了關稅的潛在威脅,並預測現實與預期之間的脫節可能導致市場波動。 他們曾預計,有效美國關稅率可能大幅上升,這也導致高盛下調了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並提高了經濟衰退的機率。 甚至有估計指出,關稅可能直接導致美國失去50萬個工作機會。 關稅的不確定性效應,可能會對經濟造成持續的損害。
關稅的影響也波及全球。高盛下調了中國、新興市場乃至日本的經濟增長預測,同時預計中國和日本的通貨膨脹率也將受到影響。 貿易政策的巨大轉變,引發了對美國和全球經濟前景的快速重新評估,並引發了因關稅引起的衰退擔憂浪潮。
從動盪到穩定:市場適應的力量
儘管關稅帶來挑戰,但市場的自我調整能力不容小覷。企業會尋找新的供應鏈,調整生產基地,甚至開發新的市場來規避關稅的影響。這種適應過程或許會帶來短期的陣痛,但長期來看,有助於市場找到新的平衡點。 高盛認為,關稅的短期影響將會減退,購併活動預計將會回穩。 這表明市場對關稅的反應正在從恐慌轉向適應。
當然,市場的平靜並非一蹴可幾,其過程可能充滿曲折。 即使高盛收回了衰退預測,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擔憂仍在分析師中持續存在。 貿易政策的拖累可能會比以前小,因此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更接近。 然而,即使中國的進口份額降至微不足道的水平,關稅的增加也代表自就職日起增加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稅收。 這說明關稅對經濟的深層影響不容忽視。
政策的走向:平靜的關鍵因素
市場能否真正平靜下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的走向。政策的明朗化是企業進行長期規劃和投資的基礎。 高盛認為,一旦政策不確定性結束,併購活動最終會好轉。 然而,如果政策反覆無常,可能會對市場造成持續的干擾。 有評論認為,特朗普喜歡先製造混亂,然後平靜下來,再製造混亂,再恢復平靜,只是為了讓人捉摸不透。 這種不確定性,正是市場最不願看到的。
最終,市場的平靜需要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清晰、可預測的框架。這有助於企業建立信心,進行合理的風險評估,從而促進投資和經濟增長。
結論:暴風雨後的彩虹?
高盛對關稅混亂後金融市場將平靜下來的預期,是在認識到短期波動的基礎上,對市場長期韌性和政策最終穩定性的信心展現。儘管關稅的影響深遠且複雜,可能導致企業成本增加、投資放緩甚至失業,但市場的力量在於其適應和調整的能力。 隨著企業尋找新的出路,政策逐步明朗,那場由關稅引發的金融市場「暴風雨」,或許真的會逐漸遠去,迎來雨後的彩虹。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關稅的影響掉以輕心。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熟慮,平衡國內產業保護與全球貿易合作,以創造一個更穩定、可預測的商業環境。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不確定性時期保持謹慎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看到市場在經歷調整後可能帶來的機遇。 關稅的故事仍在繼續,市場的平靜之路或許並非一帆風順,但對話與合作的最終力量,或許才是引領我們走出迷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