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衝擊 洛杉磯港亞洲貨運量恐暴跌35%
在全球貿易的浩瀚汪洋中,港口如同心臟,泵送著全球經濟的血液。然而,當關稅戰的烏雲籠罩,這顆心臟的跳動也隨之減緩。最近,來自洛杉磯港的消息,猶如一聲警鐘,預示著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下周來自亞洲的貨運量預計將大幅下降35%。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背後牽動的是無數企業的生計、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以及你我荷包的厚度。
關稅大棒的陰影
這場貨運量銳減的危機,根源直指中美之間的關稅衝突。自美國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以來,美國企業,特別是大型零售商,紛紛暫停了來自中國的採購訂單。 中國商品佔洛杉磯港業務總量的約45%,這意味著任何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都會對洛杉磯港造成直接且顯著的衝擊。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 Gene Seroka 表示,由於美國大型零售商因關稅政策暫停從中國進口貨品,下週來自亞洲的貨運量預計將比去年同期下降超過35%。 他直言,除非美中達成新的協議或框架,否則來自東亞的貨運量將維持在極低水平。 預計五月份抵港的船舶數量也將減少約四分之一。
提前囤貨潮的落幕
過去一段時間,為了規避即將生效的關稅,不少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選擇「提前囤貨」,這在短期內刺激了進口量的增長。然而,隨著關稅政策的正式實施,這波囤貨潮已接近尾聲。 美國銀行資深美國經濟學家 Aditya Bhave 指出,未來幾周港口貨運量的下降,顯示提前囤貨的行為可能已經結束,中美貿易正進入一個「更廣泛的回落」階段。
這也意味著,當庫存逐漸被消化後,零售商將面臨貨架商品減少的困境。 RSM 首席經濟學家 Joe Brusuelas 認為,港口活動的下降是美國經濟增長即將降溫的首批跡象之一,預計到了六月份,美國貨架上的商品將會減少,進而導致價格上漲。 在通膨已經令人擔憂的時刻,商品減少導致的價格上漲,將進一步削弱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降低整體需求。
全球供應鏈的漣漪效應
洛杉磯港的貨運量銳減,只是全球供應鏈因貿易戰受到衝擊的一個縮影。航運諮詢機構 Drewry 警告,全球港口貨櫃吞吐量今年恐下滑1%,這將是自1979年有統計以來第三次年度下降,而美國自中國的進口量預計將暴跌多達40%。 德國航運巨頭赫伯羅特(Hapag-Lloyd)也透露,受中美貿易衝突影響,已有高達30%的中國出口美國貨運訂單被取消。
為了應對中國貨源的減少,部分運輸商正逐步將取貨重心轉向東南亞地區,試圖填補供應鏈斷裂帶來的空白。 然而,這種轉變不僅凸顯了中美貿易衝突對全球物流體系的深層影響,也讓亞洲其他國家的出口前景出現變數。 世界貿易組織(WTO)警告,新一輪的貿易限制已讓全球貿易前景急劇惡化。
航運業的寒冬與企業的自救
面對不斷升級的關稅壁壘,航運業者首當其衝,亞美航線的運價持續探底。 根據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顯示,美西航線運價已較去年同期暴跌60%。 海運顧問公司 Sea-Intelligence 分析師強調,亞洲至美國航線的貨櫃多數來自中國製造,訂單持續下滑將導致更多停航公告。
美國進口企業也紛紛展開「生存自救」。在 CNBC 的最新調查中,89% 的受訪企業優先取消訂單,61% 轉向東南亞等低關稅產地採購,同時也有 61% 的企業宣布調漲售價,預計關稅成本將轉嫁至消費端,導致美國民眾購買力下降。
物流巨頭也難逃波及。聯合包裹 UPS 表示,由於最大客戶亞馬遜預期貨量將顯著減少,UPS 計劃在今年六月底前裁員兩萬人,並關閉部分設施,以應對供應鏈斷裂和運輸空缺。
未來的挑戰與不確定性
洛杉磯港的預警,以及相關數據的下降,都清晰地描繪了關稅戰對全球貿易和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貿易戰無法迅速解決,進口、出口和庫存都可能急劇下降,消費者面臨更高的價格和更低的庫存,企業則可能削減招聘和資本支出,這些因素都將共同拖累整體需求。
EY 首席經濟學家 Gregory Daco 預計,航運速度的放緩將反映在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的疲軟上。 市場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未來半年全球航運業勢必面臨更大的挑戰。 這場由關稅引起的風暴,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衝擊著全球經濟的每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