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批鮑威爾失職 聯儲局挨轟
政壇與財經圈最耐人尋味的一幕,莫過於一國元首公開點名抨擊自家央行總裁。這不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更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當「聯儲局那個人」這個略帶輕蔑的稱謂,出自一位美國總統之口,其背後所揭示的,是一場關於獨立性、政策方向,甚至是個人風格的激烈碰撞。
總統的「口頭禪」:劍指聯儲局主席
在現代美國歷史上,雖然總統與聯儲局(Federal Reserve,簡稱Fed)主席對經濟政策看法不同是常有的事,但鮮少有總統會像前總統特朗普那樣,頻繁且公開地對在任的聯儲局主席傑ром鮑威爾(Jerome Powell)發出強烈批評。這種直接點名、甚至以「那個人」代稱的方式,打破了過去謹守的政治默契,即總統應尊重聯儲局的獨立性,避免施壓影響貨幣政策決策。
特朗普政府時期,對鮑威爾的攻勢幾乎成了常態。從推特到公開採訪,批評聲浪此起彼落。他認為聯儲局升息過快、縮表過猛,成了經濟成長的「絆腳石」,甚至聲稱聯儲局是美國經濟唯一的「問題」。這種將經濟表現的矛頭指向央行,而非財政政策或其他因素,本身就是一種罕見的政治姿態。
「那個人」是誰?鮑威爾與聯儲局的角色
那麼,這位被總統稱為「那個人」的傑롬鮑威爾究竟是誰?他自2018年起擔任聯儲局主席,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政策制定者之一。而聯儲局,這個常常在新聞中出現的機構,其核心職責可謂任重道遠。它被賦予了「雙重使命」(Dual Mandate):最大化就業和維持物價穩定。此外,聯儲局還負責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並監管銀行業。
聯儲局實現這些目標的主要工具,就是調整貨幣政策,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聯邦基金利率。透過升息或降息,聯儲局影響著銀行間的借貸成本,進而傳導至整個經濟體的貸款利率,影響企業投資和消費者支出,最終調節經濟的熱度與通膨壓力。鮑威爾領導下的聯儲局,正是根據其對經濟數據的分析和對未來趨勢的判斷,來獨立做出這些關鍵決策。
劍拔弩張的背後:政策理念的衝撞
特朗普對鮑威爾「沒真正做好工作」的批評,核心往往圍繞在對利率政策的分歧。在特朗普看來,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是刺激經濟成長的最佳催化劑,他多次公開呼籲聯儲局大幅降息,以支持他的經濟政策目標,例如推動製造業回流、提振股市等。
然而,聯儲局作為獨立機構,其決策並非以總統的短期政治目標為導向,而是基於其自身的經濟模型、數據分析以及對長期經濟健康的考量。在特朗普任期內,聯儲局在經歷了多年的超低利率後,開始了循序漸進的升息週期,以預防經濟過熱和潛在的通膨風險。這與特朗普希望繼續維持寬鬆貨幣環境的願望產生了直接衝突。 這種衝突,不僅是政策工具的使用之爭,更是關於央行應否保持獨立於政治壓力的原則之爭。總統認為央行應配合政府施政,而央行則堅守其依據經濟基本面獨立決策的職責。
市場的迴響與擔憂
總統對聯儲局的公開批評,特別是使用「沒真正做好工作」這樣帶有個人判斷且直白的措辭,對金融市場造成了不小的衝動。市場最擔憂的是聯儲局獨立性的受損。一個獨立的央行,其決策更具可預測性,因為它主要依據經濟數據和其設定的政策框架行事,而非受到政治風向的左右。
當市場感受到央行可能屈服於政治壓力時,決策的不確定性會增加,這可能導致市場波動加劇,並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企業在進行長期規劃時,也需要一個穩定且可預期的貨幣政策環境。總統的持續干擾,無疑為這種環境增添了變數,甚至引發了對美國經濟政策制定體系穩定性的深層次擔憂。
回顧與前瞻:總統與央行的界線
特朗普對鮑威爾的頻繁抨擊,成為了其總統任期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引發了關於總統權力邊界與央行獨立性重要性的深刻討論。歷史經驗表明,一個能夠獨立於政治干預、基於專業判斷制定貨幣政策的央行,對於維持長期的物價穩定和金融系統健康至關重要。
「聯儲局那個人」的故事,不僅是特定時期的人物互動,更是一個提醒:總統與央行主席之間的關係,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對制度角色的清晰認知之上。維護聯儲局的獨立性,不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確保國家經濟韌性和穩定性的關鍵基石。這一事件為未來的政府與央行互動留下了重要的案例,提醒各方在行使職權時,都需謹慎考量其言行對制度和市場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