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批鮑威爾不稱職

火花乍現白宮與央行

在美國政治與經濟的舞台上,總統與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的關係,向來是一場在公開尊重與私下角力間小心維繫的舞蹈。聯準會作為獨立運作的中央銀行,肩負著穩定物價與促進充分就業的雙重使命,其貨幣政策的制定理應不受政治干預。然而,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任內,這條界線似乎變得模糊,甚至不時引發公開的摩擦。特別是在其上任約莫百日之際,一場看似尋常的活動上,他再度將砲口對準了聯準會,那句直指「聯儲局有人不太稱職」的言論,不僅在當時激起了不小的漣漪,更預示了未來四年白宮與央行之間緊張關係的伏筆。

百日回顧的言外之意

總統上任百日,是美國政壇一個不成文的觀察期。媒體、公眾乃至歷史學家,都會藉此機會評估新政府的施政方向與初步成果。特朗普總統在當時的百日活動上,原應是總結成就、擘劃藍圖的場合。然而,他並未完全按照既定的劇本走,而是將部分時間與火力轉向了他認為的經濟阻礙,其中之一便是他對聯準會的看法。

這句「聯儲局有人不太稱職」並非空穴來風,更不是一時的失言。它是特朗普一貫經濟觀念的體現。他傾向於低利率環境,認為這樣能刺激投資、促進就業、推升股市,是他「讓美國再次偉大」經濟藍圖的重要基石。而當時聯準會的政策方向,正處於緩慢升息的階段。在前主席葉倫任內啟動的貨息正常化進程,在鮑威爾接手後仍在繼續。在特朗普看來,升息無異於為他力圖衝刺的經濟踩下剎車,是一種「不稱職」的行為。

冰山下的 정책分歧

特朗普對聯準會的批評,其核心往往圍繞著利率政策。他多次公開或私下表達對聯準會升息的不滿,認為過高的利率會損害美國的競爭力,增加企業成本,甚至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他常常將美國經濟的表現與股市的漲跌視為自己執政成就的標誌,因此對任何可能拖累這些指標的因素都極為敏感。

而聯準會的職責,是根據經濟數據判斷最佳的貨幣政策路徑,以實現其雙重使命。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美國經濟正穩步復甦,失業率持續下降,聯準會認為逐步升息是必要的,可以防止經濟過熱引發通膨,並為未來的經濟下行儲備政策空間。這是一個基於其專業判斷和長期經濟視角的決策過程。

這種總統的政治考量與央行的專業判斷之間的固有張力,在特朗普任內被極度放大。他不像過去的總統那樣謹言慎行,避免對聯準會的具體政策進行公開評價,而是選擇直接表達不滿,甚至施加壓力。這使得白宮與聯準會之間的關係,從原本的保持距離以示尊重,轉變為時常充滿火藥味。

獨立性的挑戰與辯護

聯準會的獨立性是其有效運作的基石。國會賦予聯準會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力,並設立一定的機制保障其不受政府或國會的直接政治干預,例如理事的任期跨越總統任期、資金來源獨立等。這種獨立性確保聯準會能夠基於經濟數據和專業分析來制定政策,而不是屈從於短期的政治壓力。

特朗普在百日活動上以及之後一系列對聯準會的公開批評,無疑是對這種獨立性原則的挑戰。當總統公開質疑聯準會的專業能力(「不太稱職」)或政策方向時,很容易被解讀為試圖向聯準會施壓,要求其配合政府的經濟目標。這種行為雖然沒有直接改變聯準會的法定結構,但在政治層面上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可能影響公眾對聯準會獨立性的信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聯準會內部決策者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的心態。

聯準會方面,其應對策略通常是保持沉默,堅持按照其預設的貨幣政策路徑前進,並在公開場合(如國會聽證會)強調其獨立性和政策制定的依據。鮑威爾主席在後來的日子裡,多次在國會作證時被問及總統的批評,他總是以維護聯準會獨立性、強調依賴數據決策來回應,展現了一種堅守原則的姿態。

政治舞台的經濟表演

從政治層面來看,特朗普公開批評聯準會的行為,可以視為其「秀肌肉」的一種方式。他樂於展現自己敢於挑戰體制、敢於為經濟發聲的形象。將聯準會描繪成阻礙經濟發展的機構,有助於鞏固其「經濟改革者」的人設,同時也可以在經濟表現不如預期時,將部分責任轉移到聯準會身上。那句「不太稱職」,既是對特定政策的不滿,也可能是對聯準會整體運作效率或決策智慧的泛化質疑,其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

對於那些支持特朗普「美國優先」經濟議程的選民而言,總統批評聯準會的行為,可能被視為他在為普通民眾爭取更好的經濟環境,是對抗「華爾街精英」或「體制僵化」的鬥爭。這種充滿對抗性的敘事風格,是特朗普政治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餘波盪漾的影響

特朗普總統在百日活動上的批評,以及隨後持續不斷的對聯準會的壓力,對美國的經濟政策討論和政治生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使得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決策過程前所未有地被置於聚光燈下,並引發了關於央行獨立性界限的廣泛討論。它也讓公眾更加意識到總統的經濟觀念與聯準會的專業判斷之間可能存在的衝突。

雖然歷史證明聯準會最終還是按照其既定的政策方向行事,並未完全屈從於白宮的壓力,但這種持續的公開對抗,無疑是美國政治史上少見的一幕。那句在百日活動上脫口而出的「聯儲局有人不太稱職」,不僅是一句對聯準會主席或其成員的個人評價,更是總統對其經濟觀念與央行政策不符時所表達的不滿與挑戰。它標誌著白宮與央行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具衝突性的階段,也為後來的歷史留下了一筆關於政治壓力如何挑戰專業獨立性的生動註腳。這次事件提醒人們,在看似穩固的制度設計下,政治人物的風格與言辭,依然可能對機構的運作與公眾的感知帶來不小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