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六月盛大舉辦《高山祭》音樂會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的《高山祭》音樂會,將於6月20至21日假高山劇場劇院舉行。作為第三屆文化節的重點節目之一,這場音樂會不僅延續了推廣本土流行文化的使命,更透過多元樂隊陣容與歷史脈絡梳理,重新定義香港樂隊文化的當代價值。

從跨界到深耕:音樂會的策劃核心

由著名音樂監製王雙駿擔任策劃及音樂總監,《高山祭》以「風格碰撞」為核心理念,匯聚不同世代的本地樂隊。根據文匯報披露[5],演出陣容涵蓋獨立搖滾、電子實驗、民謠跨界等類型,旨在打破大眾對「樂隊=地下」的刻板印象。這種編排呼應了近年香港音樂場景的轉型——從傳統唱片工業主導走向分眾化發展,例如2010年代後湧現的觸執毛、Supper Moment等團體已成功打入主流市場。

場地選擇的文化隱喻

選址紅磡高山劇場劇院具有象徵意義:該場地過去多承辦戲曲與舞台劇演出[4],此次轉型為搖滾現場暗示「破圈」意圖。票價分380元至580元兩檔(政府新聞稿原列三檔疑誤植)[1][3],相較同級商業演出更親民,反映文化節普及化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高山祭」命名融合日式祭典概念與本地地標名稱,體現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獨特基因。

歷史脈絡的重構嘗試

王雙駿在訪談中強調「讓觀眾重新認識香港樂隊史」,暗示節目將包含致敬環節或史料呈現[5]。事實上自1970年代溫拿樂隊開啟粵語流行浪潮以來,香港歷經達明一派的政治隱喻時期、Beyond的人文精神高峰直至千禧年後的多元分流。《高山祭》有望成為首個系統梳理此脈絡的大型官方活動,填補過往側重個人歌手的敘事空白。

這場持續兩晚、每場150分鐘不設中場的馬拉松式演出[1],既是對在地創作能量的檢閱台更是文化政策的風向標。當政府將資源投向長期被邊緣化的獨立音樂場景時,《高山祭》能否催化出超越娛樂層面的社會對話值得觀察——畢竟真正的流行文化生命力永遠來自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捕捉。

延伸視角:配套機制的挑戰與突破

儘管具體曲目尚未公布但可預見的是如何平衡經典重現與新銳實驗將成關鍵難題參考同期舉行的管樂團動畫主題演奏會[2]或泛亞交響樂團古典混搭案例[3]成功的跨界需要精細的音響工程設計這對以中型劇院硬件條件構成考驗此外官方宣傳材料特別強調「不設中場休息」的安排既突顯內容連貫性也暗合年輕世代沉浸式體驗需求

從更宏觀層面看本次文化節新增文創產業發展處贊助項目如ImagineLand戶外嘉年華涵蓋動漫電影等元素形成產業聯動效應這種多媒介整合策略恰是數位原生代消費習慣的精準回應當《高山祭》觀眾走出劇院時他們帶走的或許不只是旋律記憶更是對本土創作生態的全新認知框架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張力加劇的當下《高山祭》提供的不僅是娛樂選項更是一次集體身份建構的機會透過音符連結不同世代記憶這座城市正在學習用新的語法書寫自己的聲音版圖而我們都是這場實驗的共同見證者

資料來源:

[1] www.info.gov.hk

[2] www.info.gov.hk

[3] www.instagram.com

[4] hk.trip.com

[5] www.wenweip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