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上季盈利未達標
咖啡巨頭的迷思:星巴克上季盈利為何「走味」?
提到星巴克,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那熟悉的綠色美人魚標誌,是瀰漫著咖啡香氣的舒適空間,是手中那杯暖暖的拿鐵。多年來,星巴克不僅僅是一家咖啡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徵,「第三空間」的概念深入人心。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全球知名的品牌,近期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最新的財報顯示,星巴克上季的盈利表現不如預期,這讓市場感到意外,也引發了人們對於這家咖啡巨頭未來走向的關注。
這份「走味」的財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星巴克在全球各地市場面臨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杯本應濃醇回甘的咖啡,嘗起來卻有些許苦澀?我們將深入剖析星巴克最新財報的細節,探討其盈利下滑的關鍵因素,並展望星巴克在充滿變數的市場環境中,能否重拾昔日的榮光。
財報數據的冷徹:數字不會說謊
讓我們直面那些冰冷的數字。根據星巴克公布的財報,最近一季(截至3月底的2025財年第二季)的股東應佔利潤為3.84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了50.25%。 經過調整後的每股盈利為0.41美元,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0.49美元。 雖然淨銷售額年增2%至87.6億美元,但仍然低於市場預期的88.2億美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同店銷售額下降了1%,這已是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下滑。 美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下降了2%,而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雖然止跌持平,但此前已連續四個季度下滑。 毛利率也連續第五季下滑,本季更是減少了590個基點。 這些數字無疑給星巴克敲響了警鐘。
盈利「走味」的成因:內憂外患交織
星巴克盈利不如預期,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內部挑戰與外部環境變化的複雜交織。
首先,從內部來看,星巴克為了啟動復甦計劃而增加了投入,這對盈利造成了壓力。 比如,為了提升顧客體驗,公司增加了美國咖啡館的咖啡師人數,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 儘管星巴克執行長表示,這些投入是為了重振品牌和提升顧客體驗,長期來看有助於業務發展,但在轉型階段,這些成本的成效尚未完全體現。
其次,外部環境的變化對星巴克的營運帶來了嚴峻挑戰。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通膨壓力以及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使得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下降。 尤其是在美國市場,儘管每筆交易的平均消費額有所上升,但顧客進店數量卻下降了10%,這直接導致了銷售額的下滑。 貿易關稅的政策不確定性也對咖啡豆價格和消費者信心產生影響。
中國市場的「咖啡戰場」:龍頭地位的挑戰
作為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場,中國市場的表現對其整體業績至關重要。然而,中國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本土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庫迪咖啡等迅速崛起,以其平價策略和快速擴張的門店網絡,對星巴克構成了強大衝擊。 瑞幸咖啡不僅在門店數量上已大幅超越星巴克,其營收規模也已在2023年超越星巴克中國。 這些本土品牌通過打價格戰、推出大量優惠券等方式,吸引了對價格敏感的中國消費者,使得星巴克的高價策略面臨挑戰。
儘管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探索戰略合作夥伴的可能性,希望透過本土夥伴的資源優勢來適應市場變化,甚至有傳聞其考慮出售中國業務的部分股權,但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中國消費者對「新產品」的創新需求,也使得星巴克面臨創新不足的挑戰。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衰落,本質上是其「自身基因」與「時代變化」的衝突。
回歸「初心」的艱難旅程:轉型策略的陣痛
面對業績下滑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星巴克正在積極尋求轉型。新任執行長上任後,推動了「回歸星巴克」計劃,強調要回歸品牌初心,提升顧客體驗。 這包括簡化菜單、回歸手寫顧客名字、提升門市體驗、重新推出自助調味區等措施。 此外,星巴克也調整了資源投入方向,減少自動化設備的部署,轉而增加人力投入,認為人力才是影響顧客體驗的關鍵。
然而,這些轉型策略的成效並不會立竿見影,需要時間來觀察。 儘管星巴克在數位化和會員計劃方面投入巨大,但其在中國市場的優惠活動效果並未達到預期,高頻優惠活動雖然拉動了訂單量,但也導致了平均售價的下滑,未能持續吸引消費者。 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增加,進一步削弱了星巴克的品牌溢價能力。
未來的挑戰與機遇:在變革中尋找方向
星巴克面臨的困境,折射出「高端咖啡」在全球市場的尷尬。 在經濟下行和競爭加劇的環境下,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對「第三空間」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 星巴克能否成功轉型,重拾增長動力,取決於其能否在保持品牌核心價值的同時,更靈活地適應各地市場的特點。
例如,在中國市場,與本土夥伴的合作或許能帶來新的增長機會,幫助星巴克更好地進行本土化調整。 同時,星巴克也需要不斷創新,滿足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需求。
總而言之,星巴克上季盈利不如預期,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這既是市場環境變化的縮影,也是星巴克自身轉型面臨的挑戰。未來的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但星巴克作為一個全球品牌,依然擁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潛力。能否在變革中找到新的方向,重塑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將是這家咖啡巨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