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擬重組美國業務

時尚巨頭的十字路口:希音美國業務重組的背後

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據報正考慮重組其美國業務,這一消息在國際財經圈引發廣泛關注。這不僅是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策略調整,更是全球貿易格局變動下,跨國企業所面臨挑戰的縮影。這份報告將深入剖析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動機、可能的方案及其潛在影響,帶領讀者一探這場商業棋局的關鍵佈局。

壓力山大:關稅與小額豁免的雙重夾擊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最直接的導火線來自於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政策的變化,以及「小額豁免」(de minimis)政策可能終止帶來的壓力。 「小額豁免」是指美國對從外國郵寄給個人用戶價值低於800美元的物品,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的政策。 這一政策過去讓希音等依賴小額包裹直郵的電商平台得以維持低價優勢,迅速擴張美國市場。

然而,隨著美國可能對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小額包裹徵收更高關稅,例如貨值120%甚至145%的關稅,希音的成本預計將大幅增加。 此外,美國方面考慮取消「小額豁免」條款,這對希音和Temu等中國電商平台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些政策變化直接衝擊了希音現有的商業模式,使其在美國市場的低價策略難以為繼,不得不考慮調整定價並削減廣告支出。

除了關稅壓力,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更廣泛的關稅政策也對希音構成威脅,這甚至可能危及其在倫敦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 美國業務佔希音年收入380億美元的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面對日益嚴峻的貿易環境,希音不得不思考如何重塑其在美國的營運策略。

破局思維:多元化供應鏈與本地化佈局

為了應對挑戰,希音正在考慮多種重組方案,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 例如,將生產擴展到越南,以期降低成本並更容易進入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市場。 這種供應鏈的多元化,不僅可以規避特定國家帶來的貿易風險,也能提高企業的全球應變能力。

除了生產地的轉移,希音和Temu等平台也開始在美國設立倉儲和供應鏈中心。 儘管建立本地化的供應鏈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投入,但這有助於減少物流成本,縮短交貨時間,提升消費者體驗,進而維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然而,美國業務的重組尚未在希音董事會層級做出最終決定。 這也反映出內部對於如何應對複雜外部環境的權衡和考量。

IPO之路的崎嶇:從紐約轉戰倫敦的無奈

希音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在美國上市面臨諸多障礙,促使希音考慮將首次公開募股地點從紐約轉至倫敦。 儘管美國市場曾是希音的首選,但由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審批存在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對其業務運作和與中國相關風險的擔憂,希音在美上市面臨阻力。 此外,中國政府的新規定也要求營運收入超過50%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必須得到大陸證監會的批准才能在境外上市,這也為希音的上市增加了變數。

希音曾秘密申請在美國上市,這可能成為近年來規模最大的IPO之一,估值一度超過660億美元。 然而,面對監管和地緣政治的雙重壓力,轉向倫敦或其他地方上市,成為希音尋求資本市場支持的替代方案。 成功上市對於希音 securing investor confidence 至關重要,但不斷變化的貿易規則使得上市時間表變得複雜。

儘管面臨挑戰,希音對未來發展仍充滿信心,並提出了到2025年實現年收入585億美元的目標。 然而,市場分析師警告,取消「小額豁免」政策可能會對希音和Temu產生重大影響,迫使它們提高價格並重新考慮採購策略。

產業變革:快時尚的未來走向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折射出全球快時尚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過去依賴低成本製造和快速供應鏈的模式,在地緣政治風險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受到嚴峻考驗。 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開始重塑供應鏈,以管理地緣政治風險。

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可能會看到快時尚商品的價格上漲。對於整個產業而言,這場變革將促使企業更加重視供應鏈的韌性和多元化,並可能加速生產基地的轉移。同時,本土電商平台可能從中受益,亞馬遜等平台有望藉此機會鞏固其市場地位。

總而言之,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是其應對外部環境壓力的必然選擇。無論最終採取何種方案,這場調整都將對希音的未來發展、快時尚產業的格局以及全球貿易關係產生深遠影響。這是一場充滿挑戰的轉型,也是一次探索新模式、適應新環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