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負資產飆破4萬宗 創18年新高
一扇扇緊閉的窗,樓價數字冰冷的跳動,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彷彿進入了一段低語時期。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下,一股暗流正悄悄湧動——負資產個案的急劇攀升,如同一塊塊沉重的石頭,壓在無數業主心頭,也投下對香港經濟未來的不確定陰影。當數字從三位數、四位數,一路狂飆至逾四萬宗的大關,這不再僅僅是統計數據上的變動,而是活生生的人們所面臨的財務困境,是他們對安居樂業夢想的重新審視。
是什麼讓「負資產」這個在許多港人記憶中與金融風暴劃上等號的詞彙,再次高頻出現?它又對這個城市的脈搏,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份報告,將帶您一窺香港負資產現況的真貌,剖析其成因,並探討其深遠的意義。
何謂負資產?沉重的財務鎖鏈
想像一下,您貸款買了一間房子,原本價值1000萬,向銀行借了700萬。如果這間房子的市價下跌,跌到只剩下600萬,那麼您的資產價值(600萬)就低於您欠銀行的貸款(700萬)。這差額——100萬,就是您的「負資產」。簡單來說,就是您賣掉房子也還不清銀行貸款的窘境。這不僅意味著您的置業投資出現虧損,更關鍵的是,您被「鎖」在了這間價值低於欠款的物業裡,一旦面臨突發財務狀況需要賣樓周轉,將可能面臨資不抵債的巨大壓力。
數字的冰山一角:逾四萬宗的警訊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香港的負資產住宅按揭宗數已回升至超過40,700宗。 這個數字何其驚人!它不僅遠超前幾個季度的水平,更是近年來的一個高峰。 上一次見到如此龐大的數字,或許要追溯到更久遠的經濟下行時期。
回想一年前,負資產個案或許只有寥寥數百宗;再往前追溯,在樓市暢旺時,這個詞彙幾乎從公眾視野中消失。然而,在短短的時間內,負資產宗數如野火般蔓延,從數百宗躍升至數千宗,再迅速衝破四萬宗大關。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家庭、一個個人的財務壓力。這四萬多宗負資產,猶如水面下巨大的冰山,其體積龐大,對香港整體經濟和社會心理產生的衝擊,遠不止數字本身所能體現。
築成「負」堤的完美風暴:成因剖析
為何在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負資產會捲土重來,並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擴散?這背後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構成了一場對樓市業主而言的「完美風暴」。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持續下行的樓市價格。過去幾年,香港樓價經歷了大幅調整,從高位回落了相當比例。導致樓價下跌的因素複雜,包括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地緣政治風險、本地經濟復甦步伐不如預期等。當樓價不斷走低,許多原本在樓市高峰期入市,或是貸款成數較高的業主,其物業價值率先跌破了剩餘的按揭貸款額,不幸淪為負資產。
其次,高企的按揭利率是另一大推手。為了遏抑通脹,全球主要央行紛紛大幅加息,香港的按揭利率也跟隨水漲船高。 相較於前幾年低至1-2%的按揭利率,如今許多業主面臨的是4-5%甚至更高的利率水平。 高利率不僅增加了每月的供款負擔,降低了潛在買家的負擔能力,進一步壓抑了樓市需求和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同時,對於一些選擇高成數按揭(例如九成按揭)的業主而言,本來應急錢就較少,一旦樓價稍有回調,就容易跌入負資產的泥沼,而高利率則加劇了他們的還款壓力。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高成數按揭的普及。在樓市暢旺時,為了幫助市民上車,政府和銀行推出或放寬了高成數按揭措施,例如按揭保險計劃下的九成按揭,甚至允許某些情況下借取更高比例的貸款。這些措施固然降低了置業門檻,但同時也增加了業主對樓價下跌的脆弱性。一旦樓價下跌超過一成,高成數按揭的業主幾乎無一倖免,立即面臨負資產的風險。這逾四萬宗的個案中,很大一部分相信是來自這些高成數按揭的業主。
此外,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也加劇了這一情況。當失業率上升,或個人收入受到影響時,業主償還按揭貸款的能力就會下降。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也會轉化為對樓市的負面預期,進一步影響買家信心,導致交投萎縮,樓價缺乏支撐。
負資產的蝴蝶效應:對個人與經濟的衝擊
逾四萬宗負資產,絕非孤立事件,它對香港的個人和整體經濟都產生了顯著的「蝴蝶效應」。
對個人業主而言,負資產帶來的是切膚之痛。首先是巨大的心理壓力。當家變成了一種「負債」,那種安居樂業的夢想瞬間破碎。業主們可能會感到焦慮、沮喪,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其次是財務上的困境。雖然只要按時供款,銀行通常不會立即要求還款,但他們被鎖死在物業裡,難以出售或轉按。一旦遇到失業、急需現金周轉等情況,他們將面臨賣樓也無法償清債務的窘境,可能被迫「斷供」,最終導致物業被銀行收回拍賣,不僅失去家園,還可能背負剩餘債務。
對銀行體系而言,負資產數量的攀升意味著信貸風險的增加。雖然香港銀行體系穩健,資本充足率高,且過去經驗顯示,即使在負資產高峰期,按揭貸款的拖欠率和壞帳率也相對較低,因為香港業主普遍珍惜物業,會盡力供款。然而,一旦負資產宗數持續增加,經濟環境惡化導致失業率飆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有可能上升,影響其盈利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
對整體經濟而言,負資產潮是一劑苦藥。它首先打擊了消費意欲。面對負資產和高供款壓力,業主們可能會縮減非必要開支,減少消費,這對零售、餐飲等行業構成壓力。其次,它抑制了樓市交投。負資產業主難以賣樓換樓,潛在買家也會因樓價下跌和前景不明朗而選擇觀望,導致二手市場陷入僵局,影響地產代理、律師樓等相關行業。再者,它影響了財富效應。過去樓市上漲帶來的資產增值效應,曾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如今資產縮水甚至變成負值,將產生負面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削弱整體經濟活力。
前路何方?挑戰與可能的轉機
逾四萬宗負資產,無疑是香港經濟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這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樓市並非只升不跌的神話。未來的走向,取決於多個關鍵因素。
外部環境:全球通脹能否受控,主要央行何時停止加息甚至啟動減息周期,對香港的按揭利率和經濟前景至關重要。如果全球經濟能夠實現軟著陸,甚至逐步復甦,將有助於提振香港經濟和樓市信心。
內部因素:香港本地經濟的復甦速度是關鍵。旅遊、零售、餐飲等行業能否持續改善,就業市場能否保持穩定甚至有所改善,將直接影響業主的還款能力和市場情緒。政府的各項經濟刺激措施,以及吸引人才和企業的努力,能否產生實效,也將左右樓市的基本面。
政策應對:面對龐大的負資產數字,政府會否推出穩定樓市的措施,例如調整印花稅、放寬按揭成數限制(在市場信心回穩後),或是針對性地幫助有困難的負資產業主,都是未知之數。任何政策上的變動,都可能對市場預期產生重大影響。
從積極的角度看,如果經濟能夠穩步復甦,按揭利率能夠在高位盤整甚至逐步回落,樓價跌勢能夠喘定甚至小幅反彈,那麼一部分負資產個案有望「解套」,壓力將會有所緩解。然而,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內外部環境的配合。在樓價尚未明顯回升之前,負資產宗數仍有可能在高位徘徊,甚至因個別區域或樓齡較舊的物業跌幅較大而繼續增加。
結語:風雨後的彩虹,抑或漫漫長夜?
逾四萬宗負資產,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樓市當前所處的困境。它不僅僅是冰冷的統計數字,更是無數家庭在經濟起伏中掙扎的真實寫照。這場負資產潮,是過去幾年樓市高位運行、高槓桿、以及近期宏觀經濟環境急劇變化的綜合結果。
面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保持警惕,理解其背後的複雜成因和深遠影響。對於身處其中的業主,謹慎管理財務、保持與銀行的溝通至關重要。對於社會而言,需要關注這些受影響的群體,並思考如何構築更穩健的金融安全網。對於決策者,則需要權衡各種因素,審慎制定政策,引導市場逐步走出困境。
香港樓市經歷過無數次的風雨,也展現出驚人的韌性。這場負資產風波,或許是市場重塑和風險釋放的過程。前路或許仍有挑戰,但如果能夠成功穿越這片迷霧,或許香港的房地產市場能夠以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姿態,迎接下一個循環。但在此之前,逾四萬宗負資產的沉重數字,將持續提醒著我們,即使是磚頭瓦塊,也無法永遠抵擋住市場風浪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