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音擬重組美國業務
時尚巨擘希音(SHEIN)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異軍突起,特別是在北美地區受到年輕族群的熱烈追捧,憑藉其超低的價格和快速上新的模式,迅速佔領市場份額。然而,這位時尚新貴正迎來挑戰。近日有報導指出,希音正在考慮重組其在美國的業務,此舉與美國可能實施的新關稅政策以及其規劃中的倫敦首次公開發行(IPO)有關。 這不僅是企業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策略調整,更折射出全球貿易格局變動下,跨境電商平台所面臨的複雜局面。
風暴將至?關稅陰影下的美國業務
希音的商業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將產品直接從中國的供應鏈運送到全球消費者手中。 其中,美國一項名為「小額免稅」(de minimis)的政策扮演了關鍵角色。 這項政策允許價值低於800美元的進口商品免除標準海關程序和關稅,這對於平均訂單價值約為50美元的希音來說,是維持其低價優勢的重要基礎。
然而,有報導指出,這項小額免稅政策即將結束。 此外,美國前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可能性,也為希音的美國業務帶來巨大壓力。 美國市場約佔希音年收入38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一旦關稅壁壘提高,希音的成本將大幅增加,其賴以成功的低價策略將受到衝擊。 分析人士警告,取消小額免稅政策可能對希音和其主要競爭對手Temu產生重大影響,迫使它們提高價格並重新思考採購策略。
應變求生:重塑供應鏈的可能選項
為了應對潛在的關稅風險和政策變化,希音正在積極尋求應變之道。 其中一個被考慮的方案是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產品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 這反映了在當前地緣政治風險下,品牌正在重塑供應鏈,以更好地管理風險。
事實上,希音已經在推進供應鏈的多元化,要求部分中國服裝供應商在越南建廠,並在巴西設立工廠。 然而,彭博社的報導指出,希音將供應鏈向中國境外轉移的計劃, reportedly 遭到了中國官方的反對,目的是避免製造業供應鏈外流。 這使得希音在調整供應鏈以應對外部壓力的同時,還需平衡與中國國內的關係。
此外,希音也在探索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例如通過合併包裝更多產品和減少浪費來降低成本。 不過,執行主席唐偉也提到,在美國囤積庫存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這可能導致庫存滯銷的問題。 這顯示出希音在物流和庫存管理方面面臨的挑戰。
IPO之路的阻礙與轉向
除了關稅風險,希音的上市計劃也因其美國業務面臨的不確定性而蒙上陰影。 希音最初曾考慮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但由於美國監管機構對其供應鏈做法、勞工權益和數據安全的審查日益嚴格,這項計劃受阻。
因此,希音轉而尋求在倫敦上市。 今年早些時候,路透社報導稱,希音已獲得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對其IPO的批准。 然而,美國可能實施的新關稅政策, threatening 危及其在倫敦的IPO。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希音執行主席唐偉表示,他仍然致力於推進公司的上市計劃,認為上市將有助於贏得公眾信任並提高透明度。 他也強調,希望確保無論風暴如何來襲,消費者都不會受到影響,並表示目前尚未看到希音美國業務放緩的跡象。
身份認同的複雜性
希音的創立和發展歷程也使其在身份認同上呈現出複雜性。 希音由許仰天於2008年在中國南京創立,最初名為Sheinside。 2012年更名為Shein,並於2019年將總部遷至新加坡。 雖然總部設在新加坡,但在中國仍保留了龐大的供應鏈和營運團隊。
希音執行主席唐偉曾表示,希音是一家「美國公司」,其價值觀、使命和願景與美國一致。 這種說法被認為是希音「去中國化」的策略之一,旨在迎合西方市場,但同時也引發了中國國內的爭議。 這種在不同市場中尋求認同的努力,恰恰反映了希音作為一家全球化企業,在地緣政治敏感時期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結語:在不確定中前行
希音考慮重組美國業務的報導,是全球快時尚產業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 關稅政策的變化、供應鏈的調整、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都對這家依賴快速響應和成本優勢的企業構成了嚴峻考驗。 儘管前路充滿未知,但希音的應變嘗試,也 보여 出其在尋求商業成功與合規經營之間,努力尋找平衡的決心。 在這場全球貿易格局重塑的大潮中,希音能否順利 navigate 風險,並實現其上市目標,仍有待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