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高官涉優待應徵者 8人公職失當罪成

公務員招聘,本應是公開、公平、公正的競技場,擇優而仕,以確保政府部門的運作效率與公信力。然而,近日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助理小販管理主任的招聘舞弊案,卻如一記警鐘,敲響了公務員體系中潛藏的權力濫用與不當行為問題。這宗涉及八名首席小販管理主任的串謀公職人員行為不當罪案件,揭示了公務員招聘過程中的黑暗角落,以及「自己人」文化對公平原則的踐踏。

這不僅僅是一宗單純的貪污或瀆職案,它更深層地觸及了公務員體系的誠信根基。當負責遴選的人員,利用職權便利,私下傳遞應徵者資料,甚至編製「自己人」名單,並在面試中給予特殊優待,這無疑是對所有努力準備、憑藉真才實學參與競爭的應徵者的侮辱,更是對公眾信任的嚴重損害。

招聘中的暗箱操作:一份「自己人」名單的代價

時間回溯到2019年,食環署展開了助理小販管理主任的招聘工作,吸引了超過5,000份申請,其中約2,100名應徵者獲邀參加面試。 公務員招聘的原則是「公平、公開競爭及用人以才」。 然而,在這場應徵者視為人生機會的遴選中,卻有人暗中操盤。

案情顯示,八名首席小販管理主任,包括擔任遴選委員會成員的七名被告,以及負責「統籌」的羅世華,串謀在面試過程中優待特定應徵者。 他們透過私下接收應徵者或其親友傳來的面試時間等資料,並由羅世華彙整成一份「自己人」名單,在他們之間傳閱。 這份名單的存在,目的明確:確保名單上的應徵者在面試中獲得「關照」或「優待」。 有被告甚至在通訊訊息中明確表示「幫忙幫忙」、「麻煩射住」、「幫手關照住」,甚至提及「人情分搭夠」等字眼,可見這種「自己人」文化已然滲透到招聘的實際操作中。

廉政公署的調查發現,在超過950名出席面試的應徵者中,有36人被列入這份傳閱名單。 這些應徵者的面試分數,相信因此被上調。 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公務員招聘應有的公平原則,對其他應徵者構成極大的不公。

公職人員行為不當:信任的崩塌

這宗案件的核心控罪是「串謀公職人員行為不當」。 公職人員行為不當是指公職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沒有合理辯解或理由,故意作出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 在本案中,這些首席小販管理主任作為遴選委員會的成員,肩負著為政府選拔人才的重任,他們的行為應當嚴守公平、公正的原則。 然而,他們為了優待「自己人」,甘願違反公務員聘任政策,利用職權便利進行暗箱操作,這無疑是對公眾信任的背叛。

法官在裁決中指出,被告們的行為明顯是為了給予特定應徵者優惠待遇,構成明顯的不公,也未有以公開公平及競爭方式聘任最佳人才。 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食環署的公信力和形象,也浪費了公共資源,是嚴重的失當行為。 即使第八被告陳江松未擔任遴選委員會委員,但他曾多次擔任委員,應當清楚招聘須公平進行,且與應徵者認識時需避席,但他仍參與了傳閱名單,亦構成不當行為。

最終,除了羅世華早前已承認控罪外,其餘七名被告在區域法院經審訊後被裁定罪名成立。 案件被押後至五月進行求情及判刑。

亡羊補牢:重新招聘與防貪建議

這宗醜聞的揭露,對食環署的招聘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為了確保公平性,食環署已將涉案的遴選面試結果作廢,並安排所有受影響的應徵者參加另一輪面試。 這雖然能夠糾正部分不公,但也對應徵者造成了額外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同時也增加了政府部門的工作量和開支。

廉政公署在調查本案的同時,也檢視了食環署相關的工作程序,並提出了防貪建議,旨在杜絕未來可能發生的類似不當行為。 此外,廉署也一直與食環署保持緊密聯繫,定期為各級人員提供誠信培訓,以提升他們對相關法例及公職人員行為不當的認識。

公務員誠信的基石:任重而道遠

這宗案件再次提醒我們,公務員的誠信是政府運作的基石。公職人員手握公權力,其行為直接影響到公共利益和市民的信任。任何形式的徇私舞弊、以權謀私,都將嚴重損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這宗食環署招聘舞弊案,雖然只是公務員體系中的一個縮影,但它所暴露出的問題不容忽視。要確保公務員隊伍的廉潔與高效,除了需要嚴格的法紀約束和監察機制外,更需要從源頭上加強教育和培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每一個公職人員都應當時刻銘記自己肩負的責任,堅守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才能贏得市民的信任,維護公務員體系的尊嚴。

這起事件是一次沉重的教訓,它促使我們反思公務員招聘及管理體系中的漏洞,也凸顯了持續推進反貪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築牢誠信防線,才能確保公權力真正為民所用,而非成為個人或小圈子謀取私利的工具。未來的路任重而道遠,但維護公務員誠信的努力,一刻也不能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