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染新冠腸病毒 併發嘶吼症命危

生命的考驗:當新冠與腸病毒狹路相逢

生命的脆弱,有時會以最令人心疼的方式呈現。一個年僅16個月大的小生命,正經歷著一場艱鉅的考驗,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腸病毒,併發嘶吼症,情況危殆。這不僅是一個個案,更是對我們敲響警鐘,提醒病毒威脅並未遠去,特別是對最幼小的群體。

當新冠病毒這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名字,遇上腸病毒這位「兒科常客」,會擦出怎樣危險的火花?這起個案,正赤裸裸地展現了病毒共感染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一個原本健康良好的16個月大男童,在出現發燒、氣促和哮鳴等症狀後,情況迅速惡化,最終被送入兒童深切治療部,與死神搏鬥。 呼吸道樣本的化驗結果,證實了他的體內同時存在新冠病毒和鼻病毒/腸病毒,臨床診斷為併發嘶吼症。 這雙重打擊,對幼小的身體無疑是沉重的負荷。

多重病毒夾擊:為何如此兇險?

不只是數字:危殆個案的深層意義

這宗危殆個案的發生,並非偶然。它反映了當前社區中病毒的活躍程度。根據監測數據,自今年三月中以來,新冠病毒在香港社區的活躍程度持續上升。 無論是污水監測的新冠病毒含量、檢測陽性率,還是普通科門診的求診比率,在過去幾周都呈現上升趨勢。 尤其是呼吸道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比率,更在一個月內從1.71%飆升至8.21%,創下近半年來的新高。 這代表著病毒的傳播正在加速,我們暴露於風險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病毒的「合謀」:共感染的潛在威脅

這起個案的特殊之處在於「共感染」,即同時感染兩種或以上病原體。當身體同時對抗不同病毒時,免疫系統承受的壓力會更大,病情也可能因此變得更複雜和嚴重。對於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幼兒而言,這種共感染的風險尤其不容忽視。腸病毒本身就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嚴重時更可能導致腦炎、心肌炎等併發症。當它與新冠病毒結合,對呼吸道的攻擊性可能加劇,引發如嘶吼症等嚴重的呼吸道症狀。

嘶吼症:幼兒呼吸道的隱形殺手

嘶吼症,顧名思義,會讓患者發出狗吠般的咳嗽聲,並伴有聲音嘶啞和呼吸困難。它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導致聲帶下方和氣管腫脹。對於氣道相對狹窄的幼兒來說,這種腫脹可能迅速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的危險。在這次個案中,男童出現的氣促和哮鳴,都是嘶吼症的典型症狀。 新冠病毒和腸病毒的共同作用,很可能加劇了呼吸道的炎症反應,使病情迅速惡化。

保護最脆弱的生命:未接種疫苗的風險

疫苗的防線:築起保護牆

在這起個案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這位16個月大的男童並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初始劑次。 雖然疫苗不能百分之百阻止感染,但對於預防重症和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已被科學證實是有效的。對於幼兒而言,由於免疫系統較弱,接種疫苗更是築起一道重要的保護牆。現時本港流行的雖然是JN.1及其相關變異株,但現有疫苗仍能提供有效保護。 衛生防護中心亦呼籲,包括幼兒在內,未接種疫苗的人士應盡快接種,以減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旅途中的風險:海外感染的可能性

個案中的男童在潛伏期內曾到台北。 雖然不能斷定感染源頭,但也提醒我們,即使在疫情看似緩和的時期,跨境旅遊仍存在病毒傳播的風險。不同地區的病毒流行情況和優勢毒株可能有所差異,為病毒的交叉傳播提供了機會。這強調了無論身處何地,保持警惕和做好個人防護仍然是必要的。

家居傳播的警示:防護網需全面

男童的兩名家居接觸者快速抗原測試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其中一人曾出現呼吸道病徵。 這說明病毒已在家庭內部傳播。家居是我們感到最安全的地方,但也可能是病毒傳播的溫床。一旦有家庭成員感染,病毒很容易在親密的接觸中傳播開來。這提醒我們,即使在家中,也應注意個人衛生,如有成員出現病徵,應及時檢測和隔離,保護其他家庭成員,尤其是幼小的孩子。

未來的挑戰:病毒並未消失

持續監測:掌握病毒動態

這起個案再次強調了持續監測病毒活動的重要性。通過污水監測、實驗室檢測和門診數據等方式,我們可以更及時地掌握病毒的傳播趨勢和變異情況,為制定防疫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儘管新冠疫情已進入「常態化」階段,但病毒仍在社區中活躍,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公眾教育:提升防疫意識

除了政府層面的監測和措施,提升公眾的防疫意識也至關重要。我們需要了解不同病毒的傳播途徑、症狀和預防方法,並將這些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勤洗手、佩戴口罩(尤其在人多擠迫或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保持社交距離、生病時減少外出等,這些簡單有效的措施,依然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最佳方式。

疫苗接種的普及:構建群體免疫

疫苗接種仍然是對抗病毒最有力的武器之一。除了新冠疫苗,針對其他常見傳染病如流感、腸病毒等的疫苗接種,也能為兒童提供額外保護,降低共感染和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提高疫苗接種率,才能構建更強大的群體免疫屏障,保護整個社區。

警惕新興和再發病毒:迎接未知挑戰

病毒的世界充滿了變數。新的病毒可能隨時出現,而一些看似已經受到控制的病毒也可能捲土重來。這要求我們保持警惕,加強對新興和再發傳染病的監測和研究,提升應對未來健康危機的能力。

生命仍在奮戰:我們能做什麼?

給予支持:為小生命加油

此刻,我們能做的,是為這位正在深切治療部奮戰的小生命送上祝福,期盼他能早日戰勝病魔,康復回家。同時,也應給予他的家人支持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審視自我防護:查漏補缺

這起個案是個提醒,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防護措施。我們是否已經接種了建議的疫苗?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了基本的個人衛生?是否在生病時負責任地減少外出?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可能對自己和他人產生重要影響。

關注信息:了解最新情況

關注衛生部門發布的最新疫情信息和健康建議,了解當前流行的病毒類型、傳播情況和預防措施,是做出明智決定的基礎。 不要被不實信息誤導,以科學的態度面對疫情。

互相幫助:共度難關

病毒的威脅,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在這個時刻,更需要我們互相幫助,關心身邊的人,特別是那些免疫力較弱的群體,如幼兒、長者和慢性病患者。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時求醫,避免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生命的韌性與脆弱,在這一刻同時展現。一個16個月大的生命正在與病毒搏鬥,牽動著我們的心。這不僅是一個新聞報導,更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提醒:病毒並未消失,我們需要保持警惕,科學防疫,用愛和行動,共同守護每一個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