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政策將帶來經濟繁榮

在風暴中築牆:等待經濟繁榮的悖論?

當經濟的潮水開始退去,露出沙灘上冰冷的現實時,許多人會感到不安。企業放緩了腳步,市場波動加劇,未來的輪廓變得模糊不清。在這樣的時刻,一位領導者站出來,呼籲大眾保持耐心,同時提出一項獨特的政策——關稅——並斷言這將是帶來繁榮的關鍵。這聽起來像是在疾風驟雨中,我們被告知要耐心等待,因為我們正在築起一道新的牆,而這道牆將奇蹟般地帶來陽光普照的豐收。這便是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所拋出的觀點,一個在傳統經濟學領域引起廣泛討論與質疑的命題。

繁榮的藍圖:耐心與關稅的煉金術?

特朗普的核心主張,簡而言之,包含了兩大部分:面對經濟可能出現的萎縮,需要有「耐心」;而達成「繁榮」的手段,則是「關稅政策」。這種組合在許多經濟學家耳中,無疑是令人費解的。通常,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政策制定者會考慮降息、增加政府支出或實施量化寬鬆等刺激措施,旨在快速提振需求、鼓勵投資和消費。耐心固然重要,但它更像是一種心理建設,而非具體的經濟工具。

然而,特朗普政府對經濟下行的「耐心」呼籲,似乎隱含著一種更深層的邏輯:經濟的調整是一個自然過程,過度干預可能適得其反;或者,更可能的是,這種「耐心」是為了等待其核心政策——關稅——發揮效用。

關稅,從經濟學教科書的角度看,是一種古老的工具。它透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額外稅費,提高其成本,旨在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競爭的衝擊。支持者認為,這能鼓勵國內生產、創造就業機會,並改善貿易平衡。然而,反對者則警告,關稅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最終轉嫁給國內消費者;同時,可能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關稅,損害本國出口商,扭曲全球供應鏈,甚至導致效率下降和創新放緩。

特朗普政府時期,尤其對中國商品徵收的大規模關稅,正是這一理論的實踐。其宣稱的目標是修正貿易逆差,保護美國製造業和就業,並迫使貿易夥伴改變其貿易行為。 在他看來,這些關稅不是阻礙,而是通往未來繁榮的墊腳石。這是一種將貿易保護主義視為經濟增長引擎的觀點,與二戰後全球主流的自由貿易理念形成鮮明對比。

經濟學視角下的關稅雙刃劍

傳統經濟學理論對關稅的看法往往是謹慎的。在一個理想化的自由貿易世界裡,各國根據比較優勢進行生產和交換,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整體福利的最大化。關稅作為一種貿易壁壘,會破壞這種效率。它提高了國內某些受保護產業的利潤,但卻是以損害其他產業(依賴進口零部件的產業或出口型產業)和廣大消費者為代價的。

具體來說,關稅的影響可以從幾個層面分析:

  • 消費者成本: 進口商品價格因關稅而上漲,如果國內商品沒有足夠的競爭來壓低價格,消費者將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同類商品。這侵蝕了消費者的購買力。
  • 國內生產者: 受保護的國內產業可能會因為競爭減少而受益,產量或利潤增加。但那些依賴進口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的國內生產者,其成本會上升,反而受到損害。例如,美國製造商如果需要從中國進口特定零部件,關稅會增加其生產成本,使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下降。
  • 出口商: 當一個國家徵收關稅時,其貿易夥伴很可能採取報復行動,對該國的出口商品徵收關稅。這使得該國的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變得更貴,損害了出口企業的利益。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等徵收報復性關稅,就對美國相關行業造成了顯著影響。
  • 整體經濟效率: 關稅導致資源從更有效率的出口導向型產業或依賴進口的中下游產業,轉移到受保護但可能效率較低的產業。這會導致整個經濟的生產效率下降。
  • 不確定性: 持續的關稅戰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會打擊企業的投資信心,因為企業難以預測未來的成本、市場准入和需求。這可能導致投資活動放緩,進而影響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 從這些角度看,單純依靠關稅來帶來「繁榮」,尤其是在經濟面臨萎縮壓力時,似乎是一條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道路。繁榮通常是透過提高生產力、鼓勵創新、擴大市場、健全制度以及穩定的預期來實現的,而關稅的作用更多是重新分配現有的經濟利益,而不是創造新的財富。

    耐心的等待:等待什麼?

    特朗普呼籲的「耐心」在這種語境下顯得尤為關鍵。如果在實施關稅政策後,經濟並未立即如預期般走向繁榮,反而出現波動甚至下行,那麼「耐心」就成為了辯護的盾牌。它暗示著,政策的效果需要時間來顯現,短期的陣痛是必要的,是黎明前的黑暗。

    然而,這種耐心等待的基礎是什麼?是在等待國內產業在保護下變得足夠強大?是在等待貿易夥伴最終屈服?還是僅僅在等待經濟周期本身的恢復?經濟周期有其內在的波動性,即使沒有關稅,經濟也可能在經歷萎縮後自然復甦。將這種復甦歸因於關稅,可能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

    而且,耐心的限度在哪裡?如果經濟下行持續,關稅的負面影響(如物價上漲、出口受阻)日益顯現,公眾和市場的耐心會逐漸消磨。政策制定者將面臨更大的壓力來調整策略。

    歷史的回聲與現實的考驗

    歷史上,關稅曾被多國用作保護幼稚產業或籌集政府收入的手段。但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供應鏈高度複雜,各國經濟緊密相連,大規模、單邊的關稅措施更容易引發連鎖反應,損害多方利益。大蕭條時期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就被普遍認為加劇了經濟危機的深度和廣度,是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災難性後果的經典案例。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實施後,確實對部分美國產業(如鋼鐵、鋁)提供了保護,但也增加了下游產業的成本。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出中國,但這種轉移是去了越南、墨西哥等其他國家,而非大量回流美國本土。同時,美國消費者也為更高的商品價格買單。農產品出口商則因中國的報復性關稅而遭受損失,需要政府提供補貼。

    從數據上看,儘管特朗普執政前期美國經濟保持增長,但這更多是受減稅政策、低利率和既有經濟周期的影響。而貿易戰的負面影響,如投資放緩、製造業景氣度下降等,在一定時期內有所顯現。將當時的經濟狀態完全歸因於關稅帶來的「繁榮」,或者將經濟面臨的萎縮完全視為需要「耐心」等待關稅起效的結果,似乎過於簡化了複雜的經濟現實。

    政策哲學的對撞:保護與開放

    特朗普關於「關稅帶來繁榮」的觀點,實質上反映了一種「經濟民族主義」或「保護主義」的政策哲學。這種哲學認為,國家的經濟利益應置於首位,必要時可以犧牲全球合作和自由貿易原則。它強調國內產業的自主性、貿易平衡的重要性,甚至將貿易逆差視為一種「損失」。

    與之對立的,是主流的全球主義和自由貿易觀點。這種觀點認為,透過降低貿易壁壘、促進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可以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共同發展。貿易逆差本身並非一定是壞事,它可以是資本流入、投資增加的反映。

    這兩種哲學的對撞,不僅是學術理論的爭論,更是影響各國政策選擇和全球經濟格局的關鍵因素。特朗普的觀點,雖然挑戰了主流,但在特定群體中找到了共鳴,特別是在那些感覺在全球化進程中被邊緣化、工作機會流失的藍領工人中。

    結語:繁榮的定義與路徑選擇

    特朗普關於「面對經濟萎縮保持耐心,關稅政策將帶來繁榮」的論斷,是一個極具爭議且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它將經濟下行時期的「耐心」與作為政策工具的「關稅」緊密相連,並預言後者將帶來「繁榮」。然而,從傳統經濟學理論和實際數據來看,關稅更像是一把雙刃劍,其帶來的保護收益往往伴隨著效率損失和成本轉嫁。

    真正的經濟繁榮,通常不是單一政策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技術創新、人力資本提升、制度環境優化、基礎設施完善、市場開放競爭等等。耐心固然重要,它是一種應對經濟波動的心態,但將繁榮的希望完全寄託於關稅這一工具,並在經濟面臨挑戰時呼籲「耐心」等待其效果,這條路徑充滿未知,也與歷史經驗和經濟學共識存在顯著偏差。

    或許,真正需要耐心的,是如何在全球經濟的複雜浪潮中,尋找那條能夠持續提升全民福祉、促進公平競爭、並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的繁榮之路。這條路,可能需要更廣闊的視野,而非僅僅依賴築起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