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現曙光 川普稱協議有望
貿易戰的迷霧:解讀特朗普「達成協議可能性非常大」的表態
峰迴路轉的貿易前景?
自從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來,全球經濟便籠罩在貿易戰的陰影之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牽動著各國的神經,市場情緒也隨著每一次的官方表態而起伏。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關於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可能性非常大」的說法,無疑為這場漫長且複雜的拉鋸戰增添了一抹耐人尋味的色彩。這句話究竟是預示著曙光乍現,還是僅僅是談判策略的一部分?讓我們撥開迷霧,深入探討。
言辭的藝術與現實的考量
特朗普的這番表態,透過媒體的傳播,迅速成為國際財經領域的焦點。他強調,任何與中國達成的協議都必須「按照美國的條件」。這句話看似強硬,卻也反映了他在貿易談判中的一貫風格——將談判視為一場交易,並試圖在氣勢上壓倒對方。他過去也曾多次在談判僵持時,表達過對達成協議的樂觀態度。
然而,光有樂觀的說法並不足以構成協議的基礎。根據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曾表示,儘管與中方官員有過通話,但正式的貿易談判尚未展開。這意味著,儘管最高層表達了意願,具體的談判進程可能尚未進入實質階段。這種表態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落差,正是特朗普政府在貿易議題上經常展現的不確定性。
中國的立場:堅持原則,大門敞開
面對美方的關稅壓力,中國的立場一直十分明確:不願打,也不怕打,打則奉陪到底,談則大門敞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曾表示,任何關於中美經貿談判進展的說法如果沒有事實依據,都屬於捕風捉影。中方強調,若美方真心想透過對話解決問題,就應當糾正錯誤,停止威脅,並取消所有單邊關稅措施。
這表明,中國在貿易談判中並不會因為對方的強硬表態而屈服。中方堅持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這種堅定的態度,也讓特朗普意識到,他過去那種「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套路,在中國這裡可能行不通。
關稅戰的影響與雙方的壓力
貿易戰的持續對雙方都帶來了影響。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部分商品的關稅甚至累計達到了145%或更高。這導致運往美國的中國貨運訂單量大幅下降。同時,美國的出口也受到影響,特別是農產品,例如大豆對中國的出口量出現了顯著下降。關稅政策對美國國內經濟帶來了壓力,包括股市的動盪。這也可能是特朗普政府釋放「降溫」信號的原因之一。
中國方面也受到了關稅的衝擊,部分經濟數據顯示出壓力。然而,中國通過採取反制措施來維護自身權益。同時,中國也試圖團結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霸凌行為。
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挑戰與機遇並存
特朗普聲稱達成協議的可能性非常大,可能基於他認為關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重創。他或許也看到了通過談判來緩解國內經濟壓力的機會。然而,如前所述,正式談判尚未全面展開,且雙方在關鍵議題上仍存在分歧,例如知識產權保護、強制技術轉讓以及如何撤銷已加徵的關稅等。
另一方面,雖然存在挑戰,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也並非為零。一旦雙方能夠找到共同點,例如在農產品採購、貨幣穩定性以及部分關稅的調整上,或許能夠開啟談判的大門。特朗普曾表達希望在APEC峰會上與中國領導人簽署協議的願望,雖然時間表未必確定,但這也釋放出他希望盡快達成協議的信號。
未來的展望:一場持續的博弈
特朗普關於與中國達成協議「可能性非常大」的表態,是這場貿易戰中的又一個註腳。它既反映了特朗普在壓力之下尋求解決方案的心態,也凸顯了中美貿易關係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未來,貿易談判的進程將取決於雙方如何在各自的底線和訴求之間找到平衡。這將是一場充滿變數的博弈,其結果不僅影響中美兩國,也牽動著全球經濟的走向。在迷霧尚未完全散去之前,市場和觀察家們仍需保持謹慎,密切關注後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