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貿易代表:關稅戰有望數周內達協議
關稅迷霧下的曙光?美貿易代表的樂觀預期與全球經貿的挑戰
貿易戰的硝煙瀰漫,全球經濟籠罩在不確定性的陰影之下。此時,美國貿易代表的發言,彷彿為這片迷霧帶來一線可能的曙光:「幾周內可望達成一些貿易協議」。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卻蘊含著牽動全球經貿格局的巨大潛力。究竟這些「一些協議」會是什麼?又將如何影響未來貿易關係的走向?這是一場複雜的博弈,牽涉著各國的利益算計與政治考量。
迷霧中的期待:貿易協議的可能輪廓
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的表態,指出特朗普政府正在尋求與一些貿易夥伴達成「有針對性的」初步關稅協議。 這些協議的目標明確:增加美國出口的市場准入、降低關稅與非關稅貿易壁壘,並增強美國的經濟安全。 葛里爾表示,有些協議已「接近完成」,有望在「幾周內」而非幾個月內宣布。
這些潛在的協議對象,從葛里爾的行程中可見端倪。他計畫會見來自日本、蓋亞那、沙烏地阿拉伯、菲律賓、南韓和英國的代表,這顯示美國正積極與多國展開貿易對話。 例如,美國與英國在2020年5月已正式啟動貿易協議談判,目標是達成一項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以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 此外,美國與印度之間也持續進行貿易談判,儘管葛里爾表示尚未「接近終點線」,但雙方一直保持溝通。 這些都暗示著,美國正試圖透過雙邊或小範圍的協議,來突破當前的貿易僵局。
值得注意的是,葛里爾明確表示,目前尚未與中國進行正式的貿易談判,儘管他曾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通話。 這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有很大機會與中國達成協議的說法形成對比。 這反映出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仍存在著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關稅的遊戲規則:美國的籌碼與堅持
在追求協議的同時,美國也展現出其在關稅問題上的堅持。葛里爾表示,由於美國去年貿易逆差達到創紀錄的1.2兆美元,美國將維持一定程度的較高關稅,「直到問題解決」。 這意味著,關稅仍是美國施壓貿易夥伴、爭取有利談判條件的重要籌碼。
美國希望其他國家降低關稅水準,並取消阻礙美國工業和農業產品出口的非關稅壁壘。同時,美國也要求貿易夥伴在數位貿易、智慧財產權、勞工和環境標準方面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這些要求,體現了美國「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核心,旨在保護國內產業和勞工利益。
美國在關稅上的強硬立場,也引發了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例如,自2018年關稅戰開打以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比重逐漸下降,而對東南亞等地的出口則顯著增加,呈現「東升西降」的趨勢。 這種變化,反映出企業為規避關稅而調整全球供應鏈的策略。
中美之間的博弈: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雖然美國貿易代表表示尚未與中國進行正式談判,但中美關係仍然是全球貿易戰中最受矚目的焦點。目前的狀況顯示,北京對美國最新一輪的關稅措施採取了強硬的反制,對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加徵了對等關稅,並實施了出口管制和將部分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等措施。 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也明確表示,目前中美未進行任何經貿談判,並強調對話談判必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進行,「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這場中美貿易戰,被一些專家視為一場經濟「消耗戰」,比拼的是誰能撐更久。 中國雖然在經濟體量上與美國仍有差距,但在國內社會控制和政策彈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中國也正透過拓展與東盟等地的貿易合作,來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然而,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級,也帶來了全球市場的劇烈震盪,引發了對兩大經濟體全面脫鉤的擔憂。 投資家達利奧(Ray Dalio)甚至認為,這是一場教科書級別的崩潰,可能導致貨幣體系、政治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崩潰。
結語:在變局中尋找新的平衡點
美國貿易代表關於「幾周內可望達成一些貿易協議」的表態,為全球經貿注入了一絲樂觀情緒。這些協議,很可能是在現有貿易夥伴之間,針對特定領域或產品進行的微調和優化。然而,更為複雜和關鍵的中美貿易關係,似乎仍處於僵持階段。
這場關稅戰不僅是國家之間的利益博弈,也是對全球供應鏈、企業經營策略甚至世界秩序的重塑。在不確定性中,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在尋找新的平衡點。未來的貿易格局,將取決於各方如何在這個複雜的棋局中,找到符合自身利益的道路。或許,這「幾周內」的協議,只是漫長貿易戰中的一個小插曲,真正的挑戰,仍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