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課題
在全球局勢瞬息萬變、國內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當下,如何繪就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成為中國面臨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適應形勢變化,科學謀劃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為下一個五年規劃指明了方向。這不僅是對過往經驗的繼承,更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戰略部署,蘊含著深邃的洞察與遠見。
戰略起點:回望「十四五」,展望新征程
「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回顧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5.5%,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增速近2個百分點,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發展質量穩步提高。這些成就為「十五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增強了面對複雜局勢的信心和底氣。 然而,國際環境複雜演變,國內結構調整仍面臨挑戰,這些都提醒我們,未來的路並非坦途,需要更加科學精準的謀劃。
科學謀劃:應變局,開新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在各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
適應形勢變化:國際與國內的雙重考量
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前瞻性地把握國際形勢發展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並因勢利導調整優化經濟布局。這意味著要深入分析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科技創新的前沿趨勢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並將其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的考量之中。同時,也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穩住經濟基本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 這既是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有力回應,也是增強自身發展韌性的內在需求。
把握戰略重點:新質生產力與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十五五」時期,發展新質生產力被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這需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並超前布局未來產業。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這不僅包括產業的升級換代,更涉及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 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確保關鍵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中之重。
統籌發展和安全:築牢發展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通盤考慮內外部風險挑戰,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安全能力,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這反映了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與安全的關係更加緊密,相互依存。沒有安全穩定的環境,發展就無從談起;而發展本身也是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的基礎。因此,「十五五」規劃需要將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有效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挑戰。
以人民為中心:共享現代化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 這要求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讓人民群眾共享現代化成果。 這不僅是發展的目標,也是發展的動力所在。
規劃的落地:因地制宜與協調發展
各地區在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時,需要在全國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強規劃銜接。這意味著各個地方不能各自為政,而應在國家整體戰略框架下,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確定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 深入調查研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才能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將藍圖變成現實。
展望未來: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十五五」時期是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 科學謀劃好這一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這需要我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高水平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 儘管面臨挑戰,但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大勢不會改變。 只要我們一以貫之謀發展、一茬接著一茬幹,必將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未來的五年,充滿機遇與挑戰,唯有科學謀劃、迎難而上,方能繪就高質量發展的壯麗新畫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