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戰役:新冠與腸病毒的雙重夾擊
幼小的生命,本應沐浴在陽光與歡笑之中,然而,突如其來的病毒侵襲,卻可能讓這份美好瞬間蒙上陰影。近日,一宗令人憂心的個案提醒著我們,病毒的威脅並未遠去,特別是對於抵抗力較弱的幼兒。一名年僅16個月大的男童,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與鼻病毒/腸病毒,不幸併發嘶吼症,目前情況危殆,正在兒童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這起個案不僅是個體的不幸,更是對社會的一次警示,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病毒共存時代下,如何保護我們最脆弱的下一代。
這場突如其來的雙重感染,讓家長們心頭一緊。想像一下,當孩子的呼吸變得急促,喉嚨發出奇怪的聲音,那種無助與焦慮是多麼錐心。嘶吼症,一個聽起來或許有些陌生的病症,卻能對幼兒的呼吸道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在雙重病毒夾擊之下,病情更是雪上加劇。
雙病毒夾擊:兒童健康的潛在威脅
這名16個月大的男童,原本健康良好,卻在短短時間內被病毒擊倒。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男童最初出現發燒、氣促和哮鳴等症狀,求醫後被證實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鼻病毒/腸病毒,並引發嘶吼症。目前,他正在加護病房與病魔搏鬥,情況不容樂視。這提醒我們,雖然大多數兒童感染新冠或腸病毒後症狀輕微,但雙重感染的風險以及可能引發的嚴重併發症不容忽視。
值得注意的是,男童並未接種新冠疫苗初始劑次。這點在當前疫情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更顯得令人憂慮。疫苗是我們對抗病毒的重要武器,尤其對於幼兒而言,接種疫苗可以築起一道保護屏障,減輕感染後的嚴重程度。雖然疫苗不能百分之百阻擋感染,但在預防重症和死亡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潛藏的社區風險:悄悄上升的病毒活躍度
這宗個案並非孤立事件,它反映出當前社區中病毒活躍程度上升的趨勢。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自今年三月中以來,本港新冠病毒在社區的活躍程度持續上升。截至四月十九日的一周,呼吸道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比率已從四周前的1.71%上升至8.21%,創下近半年來的新高。 同時,污水監測也顯示人均新冠病毒含量顯著增加,並且變異病毒株XDV的流行率有上升趨勢。
這些數據無疑是個警鐘,提示我們病毒正在社區中悄悄蔓延。儘管許多人可能已經對新冠疫情感到疲憊,但病毒並未因此消失。特別是在免疫負債效應下,過去幾年因防疫措施而較少接觸病毒的幼兒,可能對多種病毒缺乏免疫力,一旦感染,症狀可能更嚴重。
腸病毒的威脅也同樣存在。儘管新冠疫情期間腸病毒個案數銳減,但預估台灣5歲以下幼童中高達70-80%可能缺乏抗體。 腸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糞口、飛沫及接觸傳染,傳播力強,5歲以下嬰幼兒更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雖然大多腸病毒感染症狀輕微,如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但部分型別可能引起腦炎、腦膜炎甚至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此次個案中的男童同時感染新冠和腸病毒,更突顯了雙重感染的風險。
應對之道:個人防護與疫苗接種雙管齊下
面對病毒的雙重威脅,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保護幼兒免受病毒侵襲,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
首先,個人衛生仍然是第一道防線。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和通風,這些看似簡單的措施,卻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家長應教育孩子正確的洗手方法,並提醒他們避免用手觸摸眼、口、鼻。
其次,疫苗接種至關重要。對於符合接種條件的幼兒和兒童,盡快接種新冠疫苗初始劑次是降低重症風險的有效手段。 同時,高風險人士,特別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也應及時接種新冠疫苗額外加強劑,以提升保護力。 雖然目前沒有針對所有腸病毒的疫苗,但對特定型別的腸病毒已有疫苗可供接種,家長應諮詢醫生意見。
此外,提高對病毒感染症狀的警覺性也非常重要。如果幼兒出現發燒、咳嗽、氣促、哮鳴等呼吸道症狀,或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腸病毒症狀,應盡快求醫。對於腸病毒,家長尤其需要警惕重症前兆病徵,包括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應立即送往大醫院治療,把握黃金救援時間。
未來展望:持續監測與公眾教育不可或缺
這宗男童的個案再次提醒我們,病毒的演變和傳播充滿不確定性。持續的病毒監測至關重要,這有助於我們了解病毒的變異情況和社區傳播趨勢,從而及時調整防疫策略。
同時,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市民對病毒的認識和防範意識也同樣重要。透過不同渠道向家長普及新冠和腸病毒的傳播途徑、症狀、預防措施和重症前兆,才能讓更多人積極參與到病毒防護中來。
這場與病毒的戰役仍在持續,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但也無需過度恐慌。科學防護、積極應對,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願這名勇敢的男童能夠平安度過難關,也希望這起事件能喚起社會更多的關注與行動,共同築起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