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女童西環賣即影即有 20元打卡照涉違法

碼頭旁的微光:打卡浪潮下的街頭風景

近年來,「打卡經濟」如潮水般席捲香港,將許多原本平凡無奇的地方瞬間推上潮流尖端。從壁畫街到特色小店,再到海濱長廊,人們手持手機,尋覓著能 capturing 眼球的畫面,將現實世界的足跡轉化為虛擬社群上的讚好與分享。在眾多新興的打卡熱點中,西環海旁憑藉其開揚的海景與悠閒的氛圍,成為不少市民及旅客爭相到訪的目的地。而就在這片看似愜意的風景線下,一種微型的「打卡經濟」活動正在悄然發生,當中涉及的法律與倫理議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海傍的即影即有肖像館

西環海旁,特別是靠近碼頭的區域,經常可見有人架起器材,為前來的遊客提供即影即有拍照服務。這類服務通常簡單直接,收費不高,主打一個「懷舊感」與「即時性」,讓遊客能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便將眼前的景色與當下的心情定格成實體相片,作為旅途的紀念。這種模式本身是街頭攝影的一種延伸,但在「打卡」這個強烈動機的推動下,其需求被放大,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市場。

$20的童趣創業與法律邊界

根據媒體報導,曾有年僅12歲的女童在西環海旁向遊客兜售即影即有拍照服務,每張收費20元。這個畫面初聽之下,可能讓人聯想到孩童的天真爛漫,或是對「小小企業家」的讚許。然而,這其中隱藏著多重複雜的問題。首先,在香港,兒童僱用條例對兒童參與工作有嚴格的規定,限制了工作時間、性質及場所,更重要的是,未經許可僱用兒童,或兒童在某些情況下未獲適當監管下工作,都可能觸犯法例。雖然報導中是女童「兜售生意」,而非受僱,但這牽涉到街頭販賣或提供服務的性質,可能需要相關牌照或許可證。

街頭謀生與法規的碰撞

在香港,街頭販賣或經營活動受到多條法例規管,例如《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下的無牌小販罪。儘管政府近年對小販的執法有所調整,但原則上,任何人在公眾地方進行販賣活動(包括提供服務),都應先取得合法牌照。對於未成年人,情況更為複雜。他們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較弱,法例賦予監護人保護兒童的責任。若監護人允許甚至鼓勵未成年子女在街頭從事可能觸犯法例或存在安全風險的活動,監護人本身也可能需要承擔責任。

「打卡經濟」下的倫理省思

這個個案不僅是法律問題,更引發了深刻的倫理省思。「打卡經濟」推動了人們對「畫面」的渴求,讓許多地方人潮洶湧,為當地帶來了商業機會,但也可能吸引一些處於社會邊緣或資源匱乏的人士,嘗試從中分一杯羹。一個年僅12歲的孩童,本應在學校學習或在家中享受無憂的童年,卻在街頭經營小生意,無論是出於自願補貼家計,抑或是受到其他因素驅使,都令人感到心酸。這是否反映了社會安全網的不足?或是經濟壓力滲透到了不應觸及的角落?

在鼓勵創新與企業精神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尤其是兒童。政府在管理街頭經濟活動時,需要在維持公共秩序、保障市民安全與顧及人道精神之間取得平衡。對於涉及未成年人的情況,更應以保護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依歸,而非簡單地一刀切式執法。相關部門在處理此類個案時,或許應更深入了解其背後的原因,並考慮轉介至社福機構提供適切的協助,而非僅僅視為單純的違法行為。

結語:複雜多面的城市切片

西環海旁$20即影即有服務,由一個12歲女童提供,這個畫面是「打卡經濟」在香港這個複雜城市生態中折射出的微小切片。它同時觸及了潮流文化、城市規劃、經濟模式、兒童權益以及法律法規等多個層面。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街頭小買賣,實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窗口,去觀察和思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個人、社群與城市管理之間的微妙互動。如何在鼓勵活力與創新的同時,確保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最年輕的一代,都能在一個安全且受保護的環境中成長,是我們社會需要持續面對和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