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業銷貨價值連跌13月 耐用品服裝市場壓力大
香港零售業持續面臨嚴峻挑戰,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3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01億元,按年下跌3.5%,連續13個月錄得跌幅。儘管跌幅較1至2月合計數字收窄,且優於市場預期的7%跌幅,但耐用品、服裝等類別仍承受顯著壓力。此現象反映本地消費疲軟、旅客結構轉變及跨境消費分流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需深入剖析其成因與未來走向。
—
零售數據連跌的結構性分析
根據統計處資料,今年首季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下跌6.5%,延續2024年全年7.3%的跌勢,總銷貨額達3768億港元。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銷貨量指數跌幅更為劇烈:2024年全年平均按年跌18.7%,其中百貨公司類別暴跌20%,顯示實體商品需求萎縮遠超表面數值。細分品類中,「珠寶鐘錶」等傳統旅客導向商品持續低迷,「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亦受壓於置業意願下降與替代性消費模式崛起。
這些數據顯示,香港零售業的挑戰不僅僅是短期的經濟波動,更是結構性的問題。實體商品需求的萎縮反映了消費者行為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對於高價位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顯著下降。這種趨勢不僅影響了百貨公司,也波及到其他零售類別,如珠寶鐘錶和電子產品。
此外,置業意願的下降和替代性消費模式的崛起也對零售業造成了顯著影響。隨著更多消費者轉向線上購物和其他替代性消費方式,實體店的銷售額自然會受到壓縮。這種趨勢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所體現,但香港作為一個高度依賴零售業的城市,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嚴峻。
內地商業平價風潮衝擊本地市場
近年內地商超品牌如錢大媽、零食很忙等加速進軍香港,以「十元店」模式搶佔基層市場份額。這些商超品牌以其低價和多樣化的商品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特別是那些對價格敏感的基層市場。同時,「北上消費」常態化進一步分流購買力——珠海山姆會員店、深圳盒馬鮮生成為港人週末採購熱點。這種雙向擠壓迫使本地零售商調整策略:部分超市推出「晚市特價區」,百貨公司增加體驗式服務比重。然而定價劣勢仍難逆轉:同一款洗髮水在深圳口岸商圈售價普遍低於香港同類門店15%-20%。
這種情況下,本地零售商面臨著來自內地商業平價風潮的強大壓力。內地商超品牌的進軍不僅搶佔了本地市場份額,還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香港消費者開始更多地選擇到內地購物,因為那裡的商品價格更具競爭力。這種趨勢對本地零售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需要在價格和品質之間找到平衡,同時還要應對來自內地的競爭壓力。
支付習慣差異加劇經營困境
社交平台頻現「拒收電子支付」「問路收費」等爭議事件,反映部分中小商戶未能適應內地遊客偏好無現金交易的習慣。這種服務斷層導致目標客群流失——2024年訪港旅客雖恢復至疫情前七成水平,但人均消費金額同比下降約兩成。餐飲業同樣面臨挑戰:米芝蓮推薦餐廳結業潮與街市熟食檔口銳減並存,凸顯行業兩極化趨勢。
支付習慣的差異進一步加劇了香港零售業的經營困境。內地遊客普遍偏好無現金支付,而部分本地中小商戶未能適應這一變化,導致了服務斷層。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遊客的購物體驗,也導致了目標客群的流失。儘管2024年訪港旅客數量恢復至疫情前的七成水平,但人均消費金額同比下降約兩成,這顯示出遊客消費意願的下降。
餐飲業同樣面臨挑戰。米芝蓮推薦餐廳的結業潮和街市熟食檔口的銳減並存,凸顯了行業的兩極化趨勢。高端餐廳和低端餐飲服務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中端餐廳則面臨著生存壓力。這種情況反映了消費者對餐飲服務需求的變化,以及餐飲業內部競爭的加劇。
結論
香港零售業正經歷深度調整期:短期需改善支付便利性與服務質素以穩住客源;中期應借助「夜經濟」「文化IP聯乘」等政策槓桿激活本土消費;長期則須重新定位「購物天堂」核心優勢——例如強化奢侈品鑑定認證體系或發展綠色高端定制服務。隨著大灣區融合加速,「差異化生存」將成為行業關鍵詞,而數位轉型與跨境供應鏈整合將決定下一階段競爭格局。
短期來看,香港零售業需要改善支付便利性和服務質素,以穩住客源。這包括提升電子支付的普及率,適應內地遊客的支付習慣,並提升整體服務質素。中期內,可以借助「夜經濟」和「文化IP聯乘」等政策槓桿,激活本土消費。長期來看,香港需要重新定位「購物天堂」的核心優勢,例如強化奢侈品鑑定認證體系或發展綠色高端定制服務。
隨著大灣區融合的加速,香港零售業需要進一步強化差異化生存的能力。這意味著需要在價格、品質和服務上找到獨特的競爭優勢,並通過數位轉型和跨境供應鏈整合來提升競爭力。這些措施將決定香港零售業在未來競爭格局中的地位。
資料來源:
[1] news.tvb.com
[3] www.wenweipo.com
[4] gbcode.rthk.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