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聞自由指數揭曉 香港跌入紅色警戒級別
評級暴跌的三大核心指標
根據RSF報告,香港在「法律框架」「政治壓力」「經濟環境」三項指標均呈現顯著倒退。其中,「法律框架」受《國安法》直接衝擊——自2021年起至少十多名記者因涉國安罪名被捕。這些記者的被捕不僅是對個人自由的嚴重侵犯,更是對新聞自由的沉重打擊。此外,《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被迫停運後,政府凍結資產的行動進一步壓縮了獨立媒體的生存空間。這些媒體的停運意味著公眾失去了多元化的新聞來源,新聞環境變得更加單一和封閉。
「政治壓力」方面,親中財團全面主導主流媒體的所有權結構,導致編採自主權喪失。這些媒體在報導敏感議題時,往往會受到政治壓力的影響,無法客觀公正地報導新聞。記者們在這種環境下,面臨著巨大的職業壓力和風險,許多記者選擇了自我審查,甚至放棄了新聞工作。
「經濟環境」則因廣告資源集中流向親建制媒體而加劇失衡。獨立媒體在經濟上受到嚴重打擊,難以維持正常運營。廣告資源的集中流向,使得親建制媒體得以壟斷市場,進一步壓縮獨立媒體的生存空間。這種經濟上的不平衡,使得獨立媒體難以生存,新聞環境變得更加單一和封閉。
從亞洲樞紐到「中國式管控」的轉型
香港曾以高度自由的傳媒生態聞名亞洲,但近年監管模式明顯向中國大陸靠攏。RSF特別指出:「香港傳媒狀況愈來愈像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中國。」這種轉變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港區國安法》第23條擴大了對「煽動意圖」的解釋範圍,使得調查報導涉及敏感議題時面臨刑事風險。這意味著記者在報導新聞時,必須小心翼翼,避免觸碰敏感議題,否則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其次,「自我審查機制」已滲透至編採流程。某網絡媒體內部文件顯示,「避免使用特定人物照片」「淡化示威規模描述」成為常態操作指引。這些指引反映了媒體在報導新聞時的自我審查,記者們在報導新聞時,必須遵守這些指引,否則可能面臨嚴重後果。這種自我審查機制,使得新聞報導變得更加單一和封閉,公眾無法獲取真實和全面的新聞資訊。
全球新聞自由危機下的香港縮影
2025年指數揭示全球160個國家面臨傳媒財政危機。而香港案例的特殊性在於其制度性壓迫與市場壟斷疊加效應。相較於美國因科技平台吞噬廣告收益導致的行業萎縮(排名跌至57位),香港問題的根源更來自政治干預。政府透過發牌制度限制新興網絡媒體的成立,以商業合約形式間接控制公共機構資訊發布權。這種「合法打壓模式」,正成為威權政體輸出媒介管控手段的參考範本。
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新聞媒體面臨著經濟壓力和政治壓力的雙重挑戰。香港的案例,則是這一普遍危機的縮影。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不僅影響了香港的新聞環境,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
結論
當無國界記者將紅色警戒標籤貼在香港身上時,實質是對「一國兩制」下公民權利保障機制的否定宣言。從立法會刪減公共廣播機構撥款、到司法系統對言論自由案件的嚴苛判決(如記協報告所述騷擾案例增加),這座城市正在經歷價值觀的重構過程。未來觀察點應聚焦於跨境資訊流動管制升級情況。若港府仿效內地建立全網內容過濾系統或推行實名制註冊制度(目前尚未實施但已有討論),將徹底終結其作為國際信息樞紐的角色定位。
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新聞媒體面臨著經濟壓力和政治壓力的雙重挑戰。香港的案例,則是這一普遍危機的縮影。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不僅影響了香港的新聞環境,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
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新聞媒體面臨著經濟壓力和政治壓力的雙重挑戰。香港的案例,則是這一普遍危機的縮影。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不僅影響了香港的新聞環境,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
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新聞媒體面臨著經濟壓力和政治壓力的雙重挑戰。香港的案例,則是這一普遍危機的縮影。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不僅影響了香港的新聞環境,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
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在全球範圍內,新聞媒體面臨著經濟壓力和政治壓力的雙重挑戰。香港的案例,則是這一普遍危機的縮影。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不僅影響了香港的新聞環境,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香港的新聞自由危機,反映了全球新聞自由的普遍危機,也對全球新聞自由構成了威脅。
> 數據補充:2023年香港評分為44.86分(排140位),2024年未公布具體分數但排名微升後再跌回原水平;而2025年評分驟降至39.86分創歷史新低。此消彼長間距反映惡化速度超出預期軌道。
資料來源:
[1] photonmedia.net
[2] www.rfa.org
[4] news.mingpa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