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 全球糧價飆2年新高

全球糧食價格的浪潮:擔憂關稅下的兩年新高

餐桌上的價格,總是牽動著每個家庭的敏感神經。當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從能源到原物料,無一不在價格波動的漩渦中打轉,而糧食,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石,其價格的變動更是廣受關注。近期,一則關於全球糧食價格升至兩年來新高的消息,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這一重要議題上。這波價格上漲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複雜的因素?關稅擔憂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份報告將帶您深入剖析這場「糧食漲價潮」的來龍去脈。

關稅陰影下的價格跳動

聯合國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球糧食價格指數攀升至128.3,相較上月上漲1%,達到了自2023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項指數追蹤的是食品原料的成本,雖然從原料傳導到超市貨架尚需時日,且目前價格仍遠低於2022年的歷史峰值,但這一上升趨勢無疑釋放出一個訊號: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食品通膨緩解後,未來價格可能再次上揚。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匯率波動是影響全球市場價格走勢的重要因素,而關稅政策的調整則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FAO的經濟學家Monika Tothova表示,各國為了減輕美國關稅可能引發的報復性關稅升級所帶來的衝擊,可能會選擇囤積商品,這種行為推高了部分產品的短期需求,進而助長了價格的上漲。

關稅,作為一種貿易政策工具,其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國界,滲透到全球經濟的各個層面。當主要經濟體之間展開關稅博弈,其漣漪效應會迅速傳導至全球貿易體系,糧食市場也難以倖免。對關稅升級的擔憂,使得市場參與者對未來的貿易流向產生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促使部分國家和企業採取防禦性措施,例如增加庫存,以規避潛在的風險。這種預期的囤積行為,恰恰在短期內推升了對特定糧食產品的需求,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價格上漲也就不足為奇。

多重因素交織的漲價推手

當然,關稅擔憂並非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唯一推手。供給方面的其他問題也對穀物、肉類和乳製品的價格構成了上行壓力。 例如,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其小麥供應趨緊導致了小麥價格的小幅上漲。 乳製品價格也較上月上漲了2.4%,主要受到國際黃油價格飆升的影響,由於歐洲庫存下降,黃油價格創下了歷史新高。

除了供應鏈的具體問題,歷史上的糧食價格波動往往與多重因素交織有關。回顧過去,從二戰以來,全球共發生過六次因供給短缺導致的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其背後原因包括戰爭導致的糧食減產和供應鏈中斷、油價上漲抬升種植成本、極端天氣或農業協定削減產量等。 特別是原油價格上漲和局部戰爭爆發,被認為是推動糧價上漲的核心因素,且這兩者往往同時出現。 例如,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機疊加極端天氣,導致糧食價格在短期內飆升超過130%;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糧價上漲超過75%。

近年來的糧食價格上漲,也受到疫情、戰爭和極端天氣三重因素疊加的影響,導致糧食減產和供應鏈受損。 此外,貨幣政策和市場投機活動也可能對糧食價格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糧食的金融屬性超過其商品屬性時,市場投機可能會放大價格波動。 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激增也被認為是全球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這些壁壘增加了特定市場出口的成本或難度,加劇了供需失衡。

這一次的糧食價格上漲,雖然關稅擔憂是一個顯著的新因素,但它與傳統的供應鏈問題、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市場投機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股複雜的漲價合力。

未來展望與潛在影響

儘管當前的糧食價格指數尚未達到2022年的峰值,且價格傳導至消費者需要時間,但持續的關稅不確定性、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潛在的極端天氣影響,都預示著未來食品價格可能面臨進一步上漲的壓力。 糧食價格的波動,尤其是持續上漲,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糧食價格上漲直接導致生活成本增加,尤其是對中低收入人群而言,食品支出佔總消費支出的比例較高,糧食價格波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水平,加劇生活壓力。 其次,糧食價格的上漲可能引發輸入性通膨,對各國的物價穩定構成挑戰,尤其是在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 為了應對通膨壓力,各國央行可能需要調整貨幣政策,這將對整體經濟走勢產生影響。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糧食價格的波動也與國家糧食安全緊密相連。對於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而言,優化糧食進口來源、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變得尤為重要。同時,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也是確保糧食安全和穩定糧食價格的長期策略。

在關稅陰雲籠罩的背景下,全球糧食市場的未來走勢充滿了變數。貿易政策的走向、地緣政治的發展、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都將成為影響糧食價格的關鍵因素。這場由關稅擔憂引發的糧食價格波動,再次提醒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繫日益緊密,一個領域的政策調整,可能引發全球範圍內的連鎖反應。確保全球糧食供應鏈的韌性,促進自由公平的國際貿易,將是應對未來糧食價格波動挑戰的重要途徑。這不僅關乎經濟穩定,更關乎全球數十億人口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