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DorSi:從月光族到政府座上賓
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從「月光族」到政府座上賓
這個故事,或許會顛覆你對「成功」的想像。一個曾經的「月光族」,憑藉對生活的好奇與分享的熱情,搖身一變成為擁有數十萬訂閱的網絡紅人,甚至受到政府青睞,成為獻策的一員。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香港YouTuber西DorSi(謝承益)的真實寫照。他從未將拍片視為賺錢的工具,卻意外地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這其中的轉折與體悟,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從興趣出發:無心插柳的「北上攻略」
西DorSi的起點,並非預設好的職業規劃。他坦言自己曾是個「月光族」,收入與支出常常打平。然而,他對生活的熱情驅使他拿起攝影機,記錄下自己在深圳的吃喝玩樂體驗。起初,他嘗試拍攝關於西環的內容,希望能藉此吸引觀眾,可惜效果不彰。直到他將鏡頭轉向深圳,這個與香港一河之隔、卻充滿新鮮感的地方,才意外地找到了頻道定位。
他的影片內容「貼地」且實用,涵蓋美食探店、休閒娛樂等,恰好迎合了近年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潮。隨著越來越多香港人將深圳視為週末消遣的目的地,西DorSi的頻道訂閱數也直線上升,迄今已累積逾34萬訂閱,上傳影片超過1300部。可以說,他的成功並非源於精密的商業計算,而是來自於對自身興趣的真誠投入,以及對觀眾需求的敏銳捕捉。
意外的「從政」之路:跨界合作的新可能
故事最令人稱奇的部分,莫過於西DorSi竟然受到了律政司的邀請,加入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一個以介紹吃喝玩樂為主的YouTuber,為何會與嚴肅的法律事務產生連結?原來,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親自點名邀請他加入,看中的正是他作為熟悉內地情況的內容創作者,能夠從「用家」的角度提供貼地意見。
律政司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的目標,是推廣和善用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加強司法協助和法律實務接軌。 在這個專業性極強的小組中,西DorSi的角色可謂獨特。他並非法律背景出身,卻能以普羅大眾的視角,將沉悶的法律資訊重新包裝,讓更多人理解。 同時,他也能將觀眾的意見和關注點,直接反映給律政司,實現雙向溝通。 這一次跨界合作,不僅展現了政府在新時代下吸納不同聲音的嘗試,也印證了內容創作者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娛樂範疇。
拍片不是為錢:回歸內容本質的堅持
在KOL(Key Opinion Leader)產業日益商業化的今天,許多內容創作者將變現視為核心目標。然而,西DorSi的故事提醒我們,有時候「拍片不是為錢」的初心,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他坦言,自己算是比較幸運,能在入行短短數月內嶄露頭角,但也見過許多同行長時間努力卻收效甚微。 他認為,如果過度看重金錢,可能會導致內容變質,最終流失觀眾,得不償失。
西DorSi的成功,或許正在於他對內容品質的堅持,以及與觀眾建立真誠連結的態度。他的影片充滿個人風格,不只介紹地點,更融入了他對當地文化的觀察與體驗。這種真實性與親切感,讓觀眾產生共鳴,也為他的頻道積累了寶貴的信任基礎。當他受邀加入政府諮詢架構時,正是這種基於信任的影響力,讓他的聲音更具分量。
從「月光族」到「座上賓」的啟示
西DorSi從「月光族」到政府「座上賓」的經歷,為我們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我們將熱情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上,即使起初沒有明確的商業目標,也可能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其次,持續的努力與累積至關重要。西DorSi的頻道經營並非一蹴可幾,逾千部影片的積累,是他成功的基石。最後,保持真誠,回歸內容本質,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內容創作領域中脫穎而出,並建立長遠的影響力。
他的故事也反映了社會對KOL認知的變化。曾經被視為「不務正業」的網絡紅人,如今已能憑藉其影響力與專業知識,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這不僅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搭建了新的橋樑。西DorSi的案例,無疑是這個時代背景下一個生動而勵志的註腳。
展望未來:內容創作者的更多可能性
西DorSi加入律政司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標誌著內容創作者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他們不僅是娛樂提供者或消費引導者,更能成為不同領域的橋樑,促進資訊流通與意見交流。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擁有特定領域知識或社群影響力的KOL,參與到政策諮詢、公益推廣等工作中,為社會帶來更多元的聲音與視角。
當然,這條道路也充滿挑戰。KOL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內容品質?如何確保其公共參與的獨立性與客觀性?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然而,西DorSi的故事無疑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內容創作不僅是個人的興趣或職業,更有潛力成為一種連結社會、影響公共事務的力量。從「月光族」到政府「座上賓」,這一段段充滿意外與驚喜的旅程,正等待著更多勇於探索、堅持初心的內容創作者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