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價飆漲 關稅陰影籠罩
擔憂關稅 全球糧食價格升至兩年高
引言:餐桌上的波瀾
想像一下,每天賴以維生的米飯、麵包、牛奶,價格悄悄攀升,漲幅雖然不大,卻持續不斷,如同漣漪般擴散至生活的各個層面。這不是遙遠的猜想,而是全球正在發生的現實。近期,全球糧食價格已攀升至兩年來的高點,而這波漲價潮背後,除了氣候變遷、供應鏈 disruptions 等老生常談的因素外,「關稅」這個看似與餐桌距離遙遠的詞彙,正扮演著日益關鍵的角色,為全球糧食貿易與價格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球食品原料成本指數已升至128.3,較前一個月上漲1%,達到2023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這個數字距離2022年的高峰仍有一段距離,但這波上升趨勢已經敲響警鐘,暗示著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食品通膨緩解後,未來超市裡的食品價格可能再次上漲。
關稅的影子: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
FAO指出,匯率波動影響了全球市場價格走勢,而關稅政策的調整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關稅作為一種貿易政策工具,對進出口商品徵稅,其目的是保護國內產業或調整貿易平衡。然而,在日益緊密的全球化供應鏈中,一個國家提高關稅,往往會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性關稅,形成惡性循環,對全球貿易流動和商品價格產生連鎖反應。
FAO經濟學家Monika Tothova表示,各國為了減少美國關稅可能引發的針鋒相對的報復性關稅升級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採取囤積商品的策略,這也推高了部分產品的短期需求,進而影響價格。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市場參與者難以準確預測未來的供應和價格,增加了市場波動性。
除了關稅因素,其他供應問題也推高了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例如,作為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的俄羅斯,其小麥供應趨緊導致小麥價格小幅上漲。乳製品價格也環比上漲2.4%,其中國際黃油價格因歐洲庫存下降而創下歷史新高。這些個別農產品的供應問題與關稅不確定性相互疊加,共同推升了全球糧食價格。
關稅的雙面刃:對不同國家的影響
關稅的影響是複雜且雙向的。對於實施關稅的國家而言,旨在保護國內產業,但同時可能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轉嫁給消費者。對於被課徵關稅的國家而言,其出口商品在對方市場的價格優勢減弱,可能面臨出口量下降的挑戰。
以中美貿易為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提高了美國農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進口成本。這促使中國轉向其他供應國,例如增加從巴西進口大豆和玉米。這對美國農民造成實質性打擊,特別是那些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農產品,如大豆、棉花、豬肉和夏威夷果等。儘管中國聲稱此舉對自身影響有限,反而加速了其糧食安全自給自足和進口多元化策略的實施。
而對於台灣而言,雖然主要糧食並非完全依賴進口,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特別是雜糧高度依賴進口。美國是台灣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尤其在花卉(如蝴蝶蘭)、毛豆和水產品等方面。美國對台灣農產品課徵關稅的可能性,特別是若採取差別稅率,可能對台灣相關產業造成影響。同時,台灣出口至美國的蜂蜜也存在洗產地疑慮,這類非關稅貿易障礙同樣值得關注。
全球糧食供需的脆弱平衡
關稅問題之所以對全球糧食價格產生顯著影響,部分原因在於全球糧食供需本身就存在著脆弱的平衡。雖然全球穀物庫存量相較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所提高,但仍低於近年水平。FAO預測全球穀物貿易量將減少,部分原因在於進口國增加國內產量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以及國際糧價偏高。
除了貿易政策,氣候變遷也是影響糧食生產和價格的重要因素。極端氣候事件,如乾旱和洪澇,頻繁發生,對主要糧食生產國的產量造成衝擊,加劇了供需緊張。此外,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帶來對肉類需求的增加,進而推高對飼料穀物的需求,也對糧價構成壓力。投機行為、生質能源對糧食作物的需求,以及人口持續增長等因素,都為全球糧食價格的波動性增加了不確定性。
應對挑戰:多元化與韌性
面對關稅不確定性與其他多重因素對全球糧食價格帶來的挑戰,各國需要採取多方面的策略來確保糧食安全和價格穩定。
首先,多元化進口來源是降低貿易風險的重要手段。過度依賴單一或少數供應國,一旦雙邊關係緊張或遭遇供應中斷,將對國內糧食供應造成嚴重衝擊。積極拓展與不同國家的貿易夥伴關係,可以分散風險,提高供應鏈的韌性。
其次,提升國內農業生產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能降低對進口的依賴,也能在國際市場波動時提供緩衝。透過農業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提高單產和作物抗逆性,同時發展本土特色雜糧產業,都能增強國家的糧食自給自足能力。
此外,建立合理的糧食庫存體系是應對突發狀況的基石。充足的儲備可以在供應緊張時期釋放,平抑市場價格,穩定民生。政府應加強對民間糧食庫存的資訊掌握,確保在危機時刻能夠有效調控。
最後,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也必不可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糧食安全是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透過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促進信息共享、協調貿易政策、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等,有助於建立更穩定、可預測的全球糧食市場。
結語:走向更穩定的未來
全球糧食價格的上漲,以及背後隱藏的關稅擔憂,再次提醒我們,國際貿易政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農田到餐桌,糧食的生產、流通和價格受到眾多複雜因素的影響。理解這些因素,並積極採取應對策略,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推動農業永續發展,是確保全球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期望透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能夠化解貿易壁壘,減少不確定性,讓餐桌上的波瀾歸於平靜,讓每個人都能享有足夠且負擔得起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