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新詩篇:優才搶樓熱 外來精英成主角

近年來,香港為吸納全球人才,推出一系列積極的入境計劃,包括優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等,旨在引進具備香港所需技能、知識和經驗的各類人才。這些計劃不僅為香港帶來了寶貴的人力資源,也對樓市和產業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才流入為香港樓市注入新動力,特別是自政府調整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在港置業的印花稅政策後,外來人才置業的門檻顯著降低,吸引不少人轉租為買。 同時,這些高收入人才的到來,也為香港的核心產業,如金融、創新及資訊科技和商貿等,注入了發展動能,他們正逐漸在新產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安居樂業的引力波:人才流入與置業意願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國際大都會,但面對全球人才競爭,積極「搶人才」成為特區政府重要的施政方向。透過多項優化及新推出的人才入境計劃,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才來港。 截至2024年6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逾32萬宗申請,其中近20萬宗獲批,同期抵港人才超過13萬人,成績斐然,遠超原定目標。 這些人才及其家眷的到來,不僅填補了部分行業的人力短缺,也為本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往,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在港置業需要繳納較高的印花稅,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置業成本。 然而,政府於2024年2月28日起全面撤銷了住宅物業的「辣招」調控政策,包括買家印花稅(BSD)和新住宅印花稅(NRSD)。 這意味著無論是否香港居民,在港購買住宅物業的稅務負擔大幅降低,非香港永久居民在港置業的待遇與香港永久居民完全一致,無需繳納額外稅費,最高稅率僅4.25%。 這一政策調整,極大地提升了外來人才在港置業的吸引力。

對於許多來港發展的人才而言,置業不僅是安居的體現,更是融入香港社會、建立歸屬感的重要方式。 一位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人士表示,買樓讓自己和孩子對香港多了一份歸屬感,不再是「港漂」的心態。 樓市「撤辣」後,他們可以節省數百萬港元的稅款,這對他們的置業決定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尚未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外來人才只要持有香港身份證,同樣可以依照按揭保險計劃的現有準則和條件申請按揭貸款,最高可達七成,首付比例為三成(適用於樓價不超過1500萬港元的物業)。 這也為人才在港置業提供了更便利的融資途徑。

產業轉型的新引擎:人才結構的變化
香港的產業結構正在經歷轉型升級,而外來人才正成為推動這一變革的重要力量。 根據勞工及福利局的調查,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超過六個月的人才中,有54%已成功在香港就業,主要投身於金融、創新及資訊科技和商貿等香港的核心產業。 這些人才的薪酬普遍較高,每月收入中位數約為50,000港元,其中不乏月入十萬甚至二十萬港元以上的高端人才。

這些高收入人才的加入,不僅直接增加了香港的稅收(薪俸稅明顯上升便是證明),更重要的是,他們為高增值行業注入了新動能。 例如,在創新科技領域,不少海外科技專才和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或落戶發展,看中香港的區位優勢、融資渠道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整合便利。 此外,政府也積極更新人才清單,新增金融科技、綠色航運、法律服務等前沿領域的專業,明確對接發展「八大中心」所需的高端人才及專才,讓人才成為各項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外來人才在香港的新產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他們帶來的國際視野、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於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推動產業鏈的建設成型。 然而,要充分發揮這些人才的作用,香港需要提供足夠的「用武之地」,例如加快北部都會區創新科技產業鏈的建設,避免人才到港後「有才無用武之地」的尷尬情況。

同時,社會對輸入人才的質疑聲音也存在,認為他們的就業比例不高,對經濟貢獻不大。 然而,薪俸稅的顯著增長等數據有力地回擊了這些質疑,證明輸入人才計劃對於經濟增長和政府收入的提升起到了正面作用。

未來展望:持續吸引與用好人才
香港要持續發展,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至關重要。 這不僅需要繼續優化人才入境政策,更需要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住房、教育、醫療等配套政策是輸入人才關心的重要議題,特區政府需要在這些方面提供更好的支援。 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探索更加靈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讓人才能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才能為香港的長遠繁榮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

總結而言,香港積極的人才入境政策正在為這座城市帶來新的活力。 大量外來人才的湧入,不僅為樓市帶來了新的購買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正成為香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在高增值的新產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當然,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並解決隨之而來的社會資源分配等問題,將是香港未來發展需要持續關注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