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斷網惹民怨 議員促改善服務
五一假期期間,香港落馬洲支線管制站發生了網絡擠塞事件,導致部分旅客無法順暢使用電子支付和二維碼乘車服務,引起公眾關注。對此,選委界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提出了她的看法,認為港鐵應將資源優先用於改善影響數百萬市民日常出行的服務,而非僅為一年中數天的特定高峰期而大幅提升基建容量。
網絡「塞車」:節日高峰下的基礎設施挑戰
五一黃金周,大量內地旅客湧入香港,為本地旅遊及消費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對現有基礎設施帶來嚴峻考驗。落馬洲站作為重要的跨境通道,在此期間迎來龐大的人潮。當眾多旅客同時透過手機使用電子支付(如支付寶、微信)購買車票或掃描二維碼進出閘機時,車站的流動數據和免費Wi-Fi網絡因超出負荷而出現擠塞甚至「斷網」的情況。這不僅影響了旅客的出行體驗,也引發了對香港在應對短期巨大人流方面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的討論。
港鐵事後表示,將與電訊網絡供應商合作,在站內增設流動發射站,以提升網絡容量。當局亦要求港鐵加強各方面服務,確保旅客出行順暢安全。然而,這是否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引起了不同聲音。
江玉歡的質疑:資源應投向日常服務
對於落馬洲站的網絡問題,江玉歡議員在社交平台表達了她的觀點。她認為,當基礎設施達到設計的瓶頸,負荷不來是正常現象。她質疑,如果這種嚴重的網絡擠塞情況一年僅發生一至兩週,質疑是否需要立即為此進行大規模改善。她提出,如果設施需要設計到能應對這種極端高峰的容量,可能導致在平日閒時出現設施使用率過低,以及為維持高容量而付出高昂的投資成本。
江玉歡進一步指出,港鐵的大股東是政府,投入港鐵基建的資金屬於公共資源。她強調,善用公共資源的大原則是確保其成本效益,並以市民利益為依歸。因此,她建議港鐵應優先將資金用於改善每天影響數百萬市民的日常服務,例如減少列車故障的次數。
她的論點觸及了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滿足特定時期極端需求與確保日常運營效率及成本效益之間取得平衡。為應對每年僅數天出現的超高峰人流而進行大規模基建升級,其效益是否能與龐大的投入成本相匹配?尤其當香港市民日常生活中,港鐵故障、服務延誤等問題頻繁發生時,優先解決這些「每天影響數百萬計市民」的問題,似乎更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港鐵故障頻生:市民的日常痛點
江玉歡提及的「減少故障的次數」,點出了港鐵服務中長期以來困擾市民的痛點。近年來,港鐵東鐵線等線路不時發生工程車故障、信號系統問題等,導致列車服務受阻,影響數以萬計的通勤人士。例如,僅在過去三個月內,東鐵線就發生了兩宗工程車故障事故,累計服務受阻超過14小時。這些故障不僅打亂了市民的出行計劃,也影響了社會的整體運作效率。港鐵雖然已表示會全面審視工程車隊、維修保養及操作程序,並邀請獨立顧問提供建議,但市民更期望看到實質性的改善,減少故障發生的頻率。
相較於一年僅出現數天高峰期網絡問題的落馬洲站,港鐵日常運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顯然對更多市民的生活產生更直接和持續的影響。將有限的公共資源優先投入解決這些日常問題,提升整體服務水平,或許更能體現公共服務應有的責任和效率。
平衡短期需求與長遠發展
當然,這並非否定提升落馬洲站網絡容量的重要性。香港作為國際旅遊城市,吸引大量旅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良好的出入境體驗,包括順暢的網絡服務,對於維護香港的形象至關重要。如何在應對短期高峰需求和提升日常服務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港鐵及相關部門需要深思的問題。
或許可以考慮採取更具彈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在節日高峰期增加臨時網絡設備、加強人流管理和資訊發布,引導旅客使用不同支付方式或分散出行時間,而非僅僅依賴永久性的基建擴容。同時,持續投入資源,提升港鐵現有線路的維護水平和系統可靠性,減少日常故障,是改善市民出行體驗、贏得市民信任的根本之道。
結語:公共資源的智慧運用
江玉歡議員的質疑,提醒我們在公共資源的運用上,應始終以廣大市民的福祉和日常需求為優先考量。五一落馬洲站的斷網事件是高峰期負荷問題的一個縮影,但也應促使我們反思,如何更智慧地分配資源,既能應對特殊時期的挑戰,更能確保城市基礎設施在日常運行中保持高效和可靠,真正服務好每一個使用公共服務的市民。將資源投向那些「每天影響數以百萬計市民」的問題,或許才是公共資源效益最大化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