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是許多家庭中最溫馨動人的時刻。然而,在這甜蜜的負荷背後,新手媽媽們往往默默承受著身體與心理的巨大轉變與挑戰。當大眾目光聚焦在嬰兒的可愛模樣時,媽媽們身上可能正經歷著一場場不為人知的「隱形戰役」,「媽媽手」便是其中一個常見卻令人困擾的敵人。
甜蜜的負荷:產後新手媽媽的身體密碼
懷胎十月,身體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過後,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媽們都需要時間來恢復元氣。緊接而來的育兒生活更是體力與耐力的極限考驗。頻繁地餵奶、換尿布、抱哄嬰兒、拍嗝,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可能對尚未完全復原的身體部位造成額外的壓力。尤其是手腕和手指,在重複且姿勢固定的動作下,特別容易發炎和疼痛。
傳統上,華人社會有「坐月子」的習俗,強調產後休養,補充營養。雖然現代觀念對「坐月」有不同的詮釋和實踐方式,但其核心目的仍是讓產婦有時間恢復。然而,即便是「坐月」期間,媽媽們仍需親力親為地照顧新生兒。這種需要大量使用手部力量和靈活度的育兒日常,與身體需要休息復原的需求,形成了一種矛盾。
「媽媽手」現形記:為何新手媽媽特別容易中招?
「媽媽手」,醫學上稱為「狄奎凡氏症候群」(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主要是指位於拇指側的手腕部肌腱發炎。具體來說,是拇指伸肌和外展肌的肌腱及其外層的腱鞘發生了狹窄性腱鞘炎。想像一下肌腱在鞘中滑動,當鞘發炎腫脹或肌腱本身變粗時,滑動就會變得困難,產生摩擦和疼痛。
新手媽媽之所以容易罹患「媽媽手」,有幾個關鍵原因:
「媽媽手」的典型症狀包括:手腕靠近拇指側的疼痛,特別是在活動拇指或手腕時加劇;有時疼痛可能向上延伸至前臂;手腕特定區域按壓時感到疼痛;嚴重時甚至可能感覺到肌腱移動時有摩擦感或輕微聲響;以及拇指活動範圍受限,做出抓握、捏握或轉動手腕的動作時感到困難。對於需要頻繁抱起、哄睡、餵食嬰兒的新手媽媽而言,這些症狀無疑是雪上加霜。
坐月期間的困境與應對
「坐月子」原是讓媽媽們充分休息、恢復元氣的寶貴時期。然而,現代生活節奏快,加上許多媽媽選擇親自照顧寶寶,坐月期間反而可能成為身體負荷的高峰期。當「媽媽手」在此時找上門,媽媽們面臨的是身心的雙重考驗。
身體的疼痛讓簡單的育兒任務變得困難重重。抱不起寶寶、換尿布時手腕發軟、連自己吃飯都可能感到不適,這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更容易引發心理上的挫敗感和焦慮。原本期待享受與新生兒親密時光的媽媽,可能會因此感到沮喪,甚至質疑自己是否能勝任母親的角色。
針對「媽媽手」的應對,首要原則是「休息」。然而,對於需要24小時待命的新手媽媽而言,「休息」往往是件奢侈品。這時,一些輔助工具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緩解之道:從護腕到復健
文章提及該位TVB花旦選擇「手綁護腕」來緩解疼痛。護腕,特別是針對「媽媽手」設計、能限制拇指活動的護具,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方法。它能固定手腕和拇指的姿勢,減少肌腱的摩擦和過度拉扯,從而減輕發炎和疼痛。對於需要繼續執行育兒任務的媽媽來說,護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撐和保護,讓她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必要的工作,同時避免進一步加重傷害。
除了佩戴護腕,其他緩解「媽媽手」疼痛的方法還包括:
對於正在「坐月」期間的媽媽而言,由於身體尚在恢復,且需要兼顧育兒,尋求專業協助尤為重要。及早診斷和介入,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也能避免情況惡化。
關愛自己:產後修復是場馬拉松
那位TVB花旦願意公開自己遭遇「媽媽手」的經歷,無疑是為廣大的新手媽媽們發聲。這提醒著社會:產後不僅僅是照顧寶寶,媽媽們自身的健康和恢復同樣重要,且面臨著諸多實際的困難。
產後修復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它需要時間、耐心,以及來自家人和社會的支持。新手媽媽們應該:
一位新手媽媽在面對「媽媽手」時,手腕綁著護腕,卻可能連好好抱抱自己的寶寶都感到力不從心,這是多麼令人心疼的畫面。這不僅是身體的痛,更是心靈的煎熬。因此,理解、關懷和支持產後媽媽,關注她們的身體健康和復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這段甜蜜而充滿挑戰的旅程,因為有了愛與支持,才能走得更穩健、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