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女星產後患「媽媽手」 護腕抱B痛到喊

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是許多家庭中最溫馨動人的時刻。然而,在這甜蜜的負荷背後,新手媽媽們往往默默承受著身體與心理的巨大轉變與挑戰。當大眾目光聚焦在嬰兒的可愛模樣時,媽媽們身上可能正經歷著一場場不為人知的「隱形戰役」,「媽媽手」便是其中一個常見卻令人困擾的敵人。

甜蜜的負荷:產後新手媽媽的身體密碼

懷胎十月,身體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過後,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媽們都需要時間來恢復元氣。緊接而來的育兒生活更是體力與耐力的極限考驗。頻繁地餵奶、換尿布、抱哄嬰兒、拍嗝,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可能對尚未完全復原的身體部位造成額外的壓力。尤其是手腕和手指,在重複且姿勢固定的動作下,特別容易發炎和疼痛。

傳統上,華人社會有「坐月子」的習俗,強調產後休養,補充營養。雖然現代觀念對「坐月」有不同的詮釋和實踐方式,但其核心目的仍是讓產婦有時間恢復。然而,即便是「坐月」期間,媽媽們仍需親力親為地照顧新生兒。這種需要大量使用手部力量和靈活度的育兒日常,與身體需要休息復原的需求,形成了一種矛盾。

「媽媽手」現形記:為何新手媽媽特別容易中招?

「媽媽手」,醫學上稱為「狄奎凡氏症候群」(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主要是指位於拇指側的手腕部肌腱發炎。具體來說,是拇指伸肌和外展肌的肌腱及其外層的腱鞘發生了狹窄性腱鞘炎。想像一下肌腱在鞘中滑動,當鞘發炎腫脹或肌腱本身變粗時,滑動就會變得困難,產生摩擦和疼痛。

新手媽媽之所以容易罹患「媽媽手」,有幾個關鍵原因:

  • 荷爾蒙變化: 懷孕和產後荷爾蒙的變化,可能導致關節和韌帶變得鬆弛,增加肌腱的負擔。
  • 重複性動作: 抱嬰兒時,手腕需要長時間維持一個彎曲或特定的角度,同時拇指和手腕需要用力支撐嬰兒的重量。餵奶、換尿布、清洗嬰兒衣物等動作,也經常需要重複使用手腕和拇指。特別是許多新手媽媽尚不熟悉正確的抱姿,可能習慣性地以錯誤或過度用力的姿勢抱嬰兒,加劇了肌腱的負損。
  • 手腕姿勢不當: 例如,只用手腕的力量抱起嬰兒,而非利用手臂和核心的力量;或者在餵奶時,手腕長時間托著嬰兒的頭部,使手腕承受過多壓力。當一位TVB花旦自爆在「坐月」期間患上「媽媽手」,甚至坦言「唔識抱BB」時,正生動地呈現了新手媽媽在育兒初期,因姿勢不熟練或用力不當,導致身體受傷的真實情況。這種疼痛感不僅影響了她照顧寶寶的信心和能力,也讓原應是溫馨甜蜜的親餵或抱抱時刻,蒙上了一層不適。
  • 缺乏休息: 產後睡眠不足,身體恢復緩慢,也更容易讓肌腱勞損。
  • 「媽媽手」的典型症狀包括:手腕靠近拇指側的疼痛,特別是在活動拇指或手腕時加劇;有時疼痛可能向上延伸至前臂;手腕特定區域按壓時感到疼痛;嚴重時甚至可能感覺到肌腱移動時有摩擦感或輕微聲響;以及拇指活動範圍受限,做出抓握、捏握或轉動手腕的動作時感到困難。對於需要頻繁抱起、哄睡、餵食嬰兒的新手媽媽而言,這些症狀無疑是雪上加霜。

    坐月期間的困境與應對

    「坐月子」原是讓媽媽們充分休息、恢復元氣的寶貴時期。然而,現代生活節奏快,加上許多媽媽選擇親自照顧寶寶,坐月期間反而可能成為身體負荷的高峰期。當「媽媽手」在此時找上門,媽媽們面臨的是身心的雙重考驗。

    身體的疼痛讓簡單的育兒任務變得困難重重。抱不起寶寶、換尿布時手腕發軟、連自己吃飯都可能感到不適,這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更容易引發心理上的挫敗感和焦慮。原本期待享受與新生兒親密時光的媽媽,可能會因此感到沮喪,甚至質疑自己是否能勝任母親的角色。

    針對「媽媽手」的應對,首要原則是「休息」。然而,對於需要24小時待命的新手媽媽而言,「休息」往往是件奢侈品。這時,一些輔助工具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緩解之道:從護腕到復健

    文章提及該位TVB花旦選擇「手綁護腕」來緩解疼痛。護腕,特別是針對「媽媽手」設計、能限制拇指活動的護具,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方法。它能固定手腕和拇指的姿勢,減少肌腱的摩擦和過度拉扯,從而減輕發炎和疼痛。對於需要繼續執行育兒任務的媽媽來說,護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撐和保護,讓她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必要的工作,同時避免進一步加重傷害。

    除了佩戴護腕,其他緩解「媽媽手」疼痛的方法還包括:

  • 冰敷: 在疼痛發作或活動後,對手腕疼痛處進行冰敷,有助於減輕發炎和腫脹。
  • 調整姿勢: 學習正確的抱嬰兒姿勢,盡量使用前臂或整個手臂的力量,並配合身體的移動,減少手腕和拇指的負擔。抱的時間不宜過長,可以藉助枕頭或哺乳墊來支撐。
  • 適度伸展: 在不感到劇烈疼痛的前提下,進行一些溫和的手腕和拇指伸展運動,有助於保持肌腱的靈活度。但切記不可過度。
  • 藥物治療: 在醫生指導下,可以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口服或外用藥膏)來控制疼痛和發炎。
  •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可以提供更專業的評估,並指導正確的伸展、強化運動,或使用超音波、雷射等儀器來幫助恢復。
  • 類固醇注射: 症狀嚴重且影響日常生活時,醫生可能會考慮在腱鞘內注射少量類固醇,以迅速緩解發炎。
  • 手術治療: 在所有保守治療都無效,且症狀嚴重影響功能時,手術是最後的選項,旨在切開狹窄的腱鞘,為肌腱騰出空間。
  • 對於正在「坐月」期間的媽媽而言,由於身體尚在恢復,且需要兼顧育兒,尋求專業協助尤為重要。及早診斷和介入,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也能避免情況惡化。

    關愛自己:產後修復是場馬拉松

    那位TVB花旦願意公開自己遭遇「媽媽手」的經歷,無疑是為廣大的新手媽媽們發聲。這提醒著社會:產後不僅僅是照顧寶寶,媽媽們自身的健康和恢復同樣重要,且面臨著諸多實際的困難。

    產後修復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它需要時間、耐心,以及來自家人和社會的支持。新手媽媽們應該:

  • 正視疼痛: 不要認為產後身體不適是理所當然,應及時向家人或醫護人員反映。
  • 尋求協助: 育兒是團隊合作,大膽請求伴侶、家人、月嫂或朋友的幫助,分擔育兒的體力勞動。特別是當身體疼痛時,更應減少手部使用。
  • 學習正確姿勢: 掌握正確的抱姿、餵奶姿勢,保護自己的手腕和腰背。
  • 給予自己時間: 身體的恢復需要過程,不要對自己過於嚴苛,允許自己有不完美的時候。
  • 照顧心理健康: 產後的情緒波動很常見,若疼痛加上育兒壓力導致情緒低落,應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 一位新手媽媽在面對「媽媽手」時,手腕綁著護腕,卻可能連好好抱抱自己的寶寶都感到力不從心,這是多麼令人心疼的畫面。這不僅是身體的痛,更是心靈的煎熬。因此,理解、關懷和支持產後媽媽,關注她們的身體健康和復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這段甜蜜而充滿挑戰的旅程,因為有了愛與支持,才能走得更穩健、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