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籲佛誕勿亂放生 6.6推增殖放流

魚躍龍門,本是新年或佳節的美好意象,但在佛誕前後,許多善信秉持慈悲為懷的精神進行「放生」,希望累積功德。然而,這份好意,若未經深思熟慮,往往會演變成一場生態浩劫,甚至對被放生的生命帶來更大的苦難。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深明此道,因此在佛誕期間加強巡查熱點,苦口婆心地勸喻市民,切勿讓「隨機放生」的好心辦了壞事。

一份善念的變質:從功德到傷害

「放生」作為一種宗教習俗,其初衷是為了培養慈悲心,尊重生命。然而,現代社會的「放生」,常常脫離了對生態環境和動物習性的基本了解。許多人購買人工飼養甚至外來的物種,隨意選擇地點將其野放。這看似簡單的行為,卻可能引發一連串嚴重的問題。

首先,是被放生動物的生存困境。這些動物可能長期生活在狹小的環境中,缺乏野外生存技能,對新環境的水質、食物、氣候難以適應。許多人工飼養的動物甚至帶有病菌,釋放到野外可能傳播疾病給本地物種。此外,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競爭關係,不適當的放生會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想像一下,一隻溫室裡的花朵被突然扔進冰天雪地,牠的命運可想而知,這與放生者的初衷背道而馳。

其次,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被放生的物種若是外來入侵物種,一旦在野外建立族群,將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牠們可能捕食本地物種、競爭資源、傳播疾病,導致本地物種數量銳減甚至滅絕,生物多樣性因此受損。例如,巴西龜因體型較大、適應力強,常被視為放生選擇,但牠們在野外會與本地龜類競爭,甚至捕食魚類和兩棲類,對濕地生態構成嚴重威脅。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無聲地控訴著「亂放生」帶來的惡果。

漁護署的苦心與行動

面對這股源自善念卻可能釀成災禍的風氣,漁護署的角色便顯得至關重要。他們透過媒體呼籲、宣傳教育,更重要的是,在佛誕等放生「高峰期」,加強在水庫、溪流、公園湖泊等熱點區域的巡邏。這些巡查人員不僅是執法者,更是生態環境的守護者和教育者。他們耐心勸導市民,解釋不當放生的危害,希望從源頭上減少這種行為。這份努力,是對公眾環保意識的一種提醒與提升。

然而,要改變根深蒂固的習俗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上對生態知識的匱乏,讓「亂放生」的現象屢禁不止。這凸顯了持續性教育和提供可行替代方案的重要性。

增殖放流:科學主導的生態復育

好消息是,社會上已經開始推廣一種更為科學和負責任的替代方式——「增殖放流」。這不是隨意的野放,而是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將人工培育的本地物種釋放到適合其生長的自然水域,目的是為了補充或恢復特定物種的資源量,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增殖放流與亂放生的本質區別在於其科學性、計劃性和目的性。增殖放流需要專業團隊進行前期調研,評估目標水域的生態狀況、環境容量以及目標物種的生存需求。放流的物種通常是本地原有、且資源量因各種原因下降的物種,它們經過人工培育,確保健康無病。放流的時間、地點、數量都會經過嚴格計算,以最大程度提高放流的成活率和生態效益,避免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衝擊。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態管理手段,而非簡單的「放生」行為。

全國放魚日:集體行動的示範

「6月6日全國放魚日」的設立,為增殖放流提供了一個集中展示和推廣的平台。這一天,各地會組織官方或認可的增殖放流活動,邀請公眾參與,親身體驗科學放流的過程。這種有組織、有規範的集體行動,不僅能有效補充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更重要的是,能夠向公眾傳遞正確的生態觀念。

透過參與全國放魚日的活動,市民可以了解哪些物種適合放流、如何進行健康的苗種培育、放流後如何監測效果等專業知識。這是一種生動的科普教育,讓大家明白,真正的愛護生命,不是簡單地「一放了之」,而是要以科學的方式,尊重自然的規律,讓生命在適合牠們的環境中繁衍生息。將個人零散且可能有害的放生行為,轉化為參與集體、科學、有益於生態的增殖放流活動,是從「隨心」到「負責」的重要一步。

平衡傳統與保育:尋找共融之道

「放生」的傳統承載著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美好心願的寄託,這份善念值得肯定。然而,在生態環境日益脆弱的當下,如何將這份善念導向真正有益於生命和環境的方向,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方面,需要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生態保護的意識。這不僅包括普及亂放生的危害,更要介紹健康的、符合生態原則的替代方式,比如參與增殖放流、保護棲息地、減少污染、支持可持續漁業等。讓更多人理解,真正的「放生」,是「放牠一條生路」,而這條生路,需要科學和智慧來鋪墊。

另一方面,宗教團體和慈善機構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引導信眾將發心轉向更有建設性的方面。例如,將用於購買放生動物的善款,捐贈給專門從事野生動物救助、棲息地恢復、科學研究或增殖放流的機構。或者組織參與經過專業指導的生態保育活動,比如清潔海灘、植樹造林等。這些行為同樣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世界的關懷,而且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正面影響。

未來的方向:走向理性的環保實踐

從漁護署在佛誕的巡查,到推廣6月6日全國放魚日的增殖放流,我們看到社會正在努力尋找一條平衡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態保護的道路。這條路,需要政府的引導、科學的支持、公眾的理解和參與。

將「亂放生」的自發行為,轉變為參與「增殖放流」的集體行動,是理念上的升華,也是行動上的轉變。前者是基於個人心願的「釋放」,後者是基於生態責任的「復育」。這不僅僅是詞彙的替換,更是思維模式的革新。

讓我們從佛誕的警示中學習,從全國放魚日的實踐中獲益。真正的慈悲,應是建立在對生命、對環境的深刻理解之上。願每一份善念,都能化作滋養生態的雨露,而非破壞環境的洪水,讓更多生命得以在廣闊而健康的自然中,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