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搶包山激戰|12高手爭霸 包山王后決戰夜
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這項獨特的香港傳統活動,每年在佛誕期間將這個小島推向熱鬧的頂峰。它不僅是一場體力與技巧的競技,更是百年來長洲居民祈求平安、酬謝神恩的重要儀式,充滿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項活動的魅力所在。
歷史的厚度:從瘟疫到平安的祈願
長洲太平清醮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中期。當時長洲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疫,島上居民死傷慘重。為求消災解難,島民們聚集在北帝神前,祈求神明庇佑。相傳玄天上帝指示,需設壇拜懺,超渡亡魂,並抬神像巡遊街道,方能平息瘟疫。瘟疫果然停止,自此,長洲居民每年都會舉辦太平清醮,酬謝神恩,祈求合境平安。
早期的太平清醮是一項傳統的道教儀式,旨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其中的「超幽」儀式,便是為了超渡水陸孤魂而設,透過誦經和火化大士王等方式,將孤魂野鬼送走。 而「出巡」則是請島上神靈巡視,以示潔淨社區,保佑居民。 會景巡遊中的「飄色」,更是長洲太平清醮的一大特色,源於廣東佛山,小朋友們裝扮成古今人物或神話角色,站在巧妙設計的花車上,猶如在空中飄浮,近年來飄色主題更常融入時事元素,展現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一面。
搶包山:從傳統習俗到熱血競技
「搶包山」作為長洲太平清醮中最受矚目的環節之一,其演變過程也極具代表性。最初的搶包山,是將堆滿平安包的包山供奉神明後,由居民搶奪,相信搶得越多平安包,福氣越深厚。 然而,1978年的一次包山倒塌意外,導致政府一度停辦搶包山活動,改為分發平安包。
直到2005年,搶包山才得以復辦,並轉型為一項具有安全措施的競技比賽,稱為「包山嘉年華」的一部分。 比賽在特製的鋼架包山上進行,參賽者需在限定時間內攀爬包山,摘取不同分數的平安包,以總分最高者獲勝,並分別贏得「包山王」和「包山后」的殊榮。 此外,還有獎勵摘取最多平安包的「代代平安獎」。
這項轉變,讓搶包山從純粹的習俗演變為一場結合體能、技巧與策略的精彩賽事,吸引了更多關注。比賽的規則也日趨完善,參賽者需接受攀爬訓練和安全防護措施的指導,確保比賽的安全進行。
決戰包山之巔:12位健兒的榮耀之戰
每年佛誕的深夜,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因為這裡將舉行搶包山決賽。 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有12名參賽者脫穎而出,包括至少三名女性,他們將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夜晚,爭奪「包山王」和「包山后」的榮譽。
這12位健兒中,不乏經驗豐富的「包山王」和「包山后」,他們的再次參賽,讓比賽更具看點。 例如,曾多次奪冠的選手,他們的表現備受期待。 同時,也有首次參賽的新面孔,他們的潛力無限,為比賽增添了未知數。
包山上懸掛的平安包,不同位置分數不同,越高分的包子越難摘取,這考驗著參賽者的攀爬技巧、體力和臨場判斷能力。 在短短的三分鐘內,他們必須在巨大的包山上快速移動,盡可能多地摘取高分平安包,爭分奪秒,充滿戲劇性。
文化傳承與時代變遷:非遺的挑戰與機遇
長洲太平清醮,包括搶包山,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對其歷史價值的肯定,也為其傳承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政府和相關機構的大力推廣,使得這項傳統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本地和外地遊客。
然而,隨之而來的也有商業化等方面的討論。平安包的周邊產品應運而生,成為商家增加收入的機會。 同時,也有人擔心過度的商業化會沖淡傳統文化的意義。
儘管面臨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長洲太平清醮及其搶包山活動,依然在長洲居民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得以延續。這不僅是一場節慶活動,更是香港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歷史記憶和社區情感。每一次的搶包山比賽,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也是對拚搏精神的頌揚。
結語:平安包與社區的力量
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一個充滿力量與希望的夜晚。參賽者們攀爬的,不僅僅是包山,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發揚。每一個被摘下的平安包,都承載著島民對平安健康的祈願,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項活動不僅僅是競技,更是社區凝聚力的體現。長洲居民的熱情參與,以及來自各地的遊客的支持,共同為這項百年傳統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時代的浪潮中繼續閃耀著獨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