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傳統交融:飄色吸引機械人」

引言
香港長洲太平清醮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不斷探索傳統與科技的融合。2025年的飄色巡遊中,機械人首次以參與者與觀賞者的雙重身份亮相,標誌着節慶活動邁向「科技承載傳統」的新階段。這種跨界碰撞不僅為非遺傳承注入創新活力,更成為香港推動文化科技發展的縮影。

機械人參與飄色:從構想到實踐

本地機械人服務公司X Robot於2025年太平清醮期間宣布將機械人技術引入飄色表演[1]。儘管具體實施細節尚未完全公開,但相關構想已引發熱議——例如通過預設程式讓機械人模擬傳統儀仗動作,或搭載LED屏幕展示故事場景。這種嘗試呼應了主辦單位「創造新文化記憶」的目標[1],同時解決人力資源限制問題。值得關注的是,新興街街坊會同期選拔「色芯」時[4],已有家長提出讓子女與機械人互動演出的可能性,反映民間對科技融合的高度接受度。

科技賦能下的非遺傳承優勢

引入機械人的核心價值在於拓展表現形式與受眾群體:
視覺革新:透過動態燈光、投影技術強化飄色的空中懸浮效果[3],例如為小演員林玥甯等「色芯」設計可變換色彩的電子服飾[4];
教育功能:結合AR技術開發導覽應用程式,讓遊客掃描巡遊隊伍即可獲取歷史背景解說;
安全升級:利用感測器實時監控包山架結構狀態[3],並在搶包山比賽中輔助判斷參賽者位置。

此類創新既能保留儀式神聖性,又能提升活動的互動體驗。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轉型之路

當前實踐仍面臨多重考驗:首先是如何平衡自動化與人文溫度——如2025年國際LEGO機械人大賽港隊奪冠案例所示[2],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削弱即興應變能力;其次需建立跨領域合作機制,包括培訓傳統工匠掌握基礎編程技能、制定專屬保險方案等。不過,「詐騙園區警示主題」的成功經驗證明[4],只要選題貼近社會脈動(如加入AI反詐宣傳元素),科技加持反而能強化節慶的時代意義。

結論
當6歲孩童站在鐵支架上化身哪吒時[4],他們腳下已不僅是百年前的木製基座——而是連接着智能感測器的新時代舞台。這種轉變揭示出非遺活化的本質不在取代舊有形式而在擴充表達維度。展望未來,「數位分身」「元宇宙巡遊」等概念或將進一步打破地域限制,使太平清醮從離島慶典升級為全球共享的文化IP。關鍵在於守住慎終追遠的精神內核之餘敢於重構表現邊界——正如長洲居民既堅持凌晨搶包山的古禮又擁抱無人機燈光秀的矛盾智慧一般。[3][4][1]

資料來源:

[1] dw-media.tkww.hk

[2] www.china-news-online.com

[3] www.wenweipo.com

[4] www.tkww.hk

[5] www.wenweipo.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