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證券:險企負債改善 利差損風險逐步緩解
2025年首季,中國保險業在負債端改善與利差損風險緩解方面成為市場焦點。東吳證券最新研報指出,在可比口徑下,主要險企新業務價值(NBV)增速顯著提升,產險綜合成本率(COR)同步優化。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行業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也為長期利潤釋放奠定了基礎。本文將從負債端動能、資產端壓力緩解及監管環境變化三個方面切入,深入剖析當前保險業的轉型路徑與投資邏輯。
—
負債端動能:NBV增速分化下的結構性機會
根據東吳證券數據,2025年一季度,平安、太保、人保壽險的NBV可比口徑增速均超過30%,其中太保以39%的增速領跑。非可比口徑下,新華保險同比增長68%,顯示產品策略調整的成效顯著。然而,國壽僅錄得4.8%的增幅,這反映了不同險企在渠道改革與產品創新上的差異化進展。
在細分領域中,「風險減量」策略推動了產險COR的改善。頭部公司通過科技賦能實現精準定價,例如在車險領域強化家庭自用車佈局,而非車業務則加速拓展個人健康險等場景化產品。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重大自然災害損失同比減少,這進一步降低了賠付壓力,有助於改善整體經營狀況。
此外,頭部保險公司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風險評估和定價能力。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風險管理的精確性,還降低了運營成本,進一步優化了綜合成本率。例如,某些保險公司通過引入智能客服系統,減少了人工服務成本,提升了客戶滿意度。
利差損風險:資產端彈性逐步釋放
儘管五大上市險企淨利潤同比僅增長1.4%至841.76億元,但個體表現呈現「三升兩降」格局:人保淨利潤大增43.4%,國壽與新華分別增長39.5%和19%;太保和平安則面臨18.1%及未披露幅度的下滑。這一分化現象背後的核心變量在於權益資產配置能力——資本市場回暖使部分公司投資收益彈性凸顯。
東吳證券強調,具備高權益倉位彈性的壽險標的更受市場青睞。例如,新華保險憑藉靈活的資產再配置策略抵禦利率下行衝擊;而平安則因過往高收益保單存量較大,仍需消化歷史包袱。這表明,資產端的彈性釋放將成為保險公司穿越利率週期的關鍵。
此外,保險公司在資產配置上也開始更加多元化,不僅僅依賴傳統的固定收益資產,還積極投資於基礎設施、房地產等實體經濟領域。這些投資不僅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還能夠提升資產的流動性和風險分散效果。
監管驅動:政策紅利與科技賦能並行
當前監管層面雙重發力:一方面鼓勵「報行合一」規範銀保渠道費用競爭,另一方面通過試點商業養老金等創新產品擴大保障缺口覆蓋面。經濟學家余豐慧指出,頭部機構正利用AI精算模型優化承保週期管理——例如基於氣象數據動態調整農險費率區間。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7號》(IFRS17)全面實施後,「剔除非經濟波動影響」的盈利指標更真實反映經營質量。這將進一步倒逼中小型機構退出低效價格戰賽道,促使其專注於提升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
此外,監管機構還推動了保險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推廣電子保單、線上理賠等創新技術,提升保險服務的便利性和效率。這些措施不僅能夠降低運營成本,還能夠提升客戶滿意度,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結論
綜觀2025年首季表現,「強者恆強」邏輯持續主導保險業格局:負債端的結構性改善已從單純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資產端的權益配置能力成為穿越利率週期的關鍵變量;而數智化轉型正在重塑全行業的成本邊界與服務半徑。展望後市,伴隨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與養老第三支柱政策落地,「低估值+高股息」屬性或使頭部險企迎來重估契機。保險公司應該抓住這一機遇,進一步優化經營策略,提升競爭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資料來源:
[1] www.163.com
[3] www.163.com
[4] cn.investing.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