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會:工程業審慎樂觀 裝修萎縮流失2萬工
迎向挑戰:香港建造業的審慎樂觀與潛在暗湧
香港建造業,一個承載著城市發展與無數家庭生計的重要支柱,正經歷著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期。香港建造商會近期發出的聲音,如同業內的晴雨表,既透露出對未來工程量的審慎樂觀,也反映出當前經濟環境對裝修工程的衝擊以及工人流失的嚴峻現實。這一切交織在一起,繪製出一幅複雜而真實的行業圖景。
景氣的雙面鏡:公共工程與私人市場的溫差
建造商會表示,儘管政府在未來五年將基本工程開支增加至每年約1200億元,公營房屋的建屋量也迎來高峰,為整體工程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帶來了一定的審慎樂觀情緒。 然而,這份樂觀並非毫無陰霾。近年來私人市場的賣地反應不如預期,加上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使得建造商會對今年的工程量持審慎態度。 尤其是裝修及維修工程,在今年第一季出現了大幅減少的情況,這對中小型承建商造成了尤其嚴重的衝擊。 零售和餐飲業的低迷,以及二手樓成交量的減少,直接影響了裝修需求,導致裝修工人開工不足率超過一成。 與去年相比,裝修工人數目在短短三個月內減少了兩萬人,從去年11月的17萬人降至今年2月的15萬人,許多工人因此被迫離開行業。 商會坦言,短期內看不到情況會有改善。
人才的斷層:老化、流失與青黃不接
建造業工人流失並非新鮮事,但當前經濟環境無疑加劇了這一問題。除了裝修工程減少導致工人開工不足外,建造業本身也面臨著結構性的挑戰。現時建造業工人老化問題嚴重,截至2023年10月,50歲或以上的工人佔比高達45%,技術工人中這個比例更高達63%。 年輕人對入行興趣不高,即使接受培訓,亦有不少人選擇離開,導致行業青黃不接。 這種人才斷層,不僅影響了工程進度,也推高了建築成本,使香港成為亞洲建築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 建造商會估計,本地建造業長期存在8000至16000個職位空缺,不同工種的短缺情況亦有所不同。 木模板工、鋼筋屈紮工和電氣裝配工是其中人手最為緊缺的工種。
尋求破局:多元策略與靈活應變
面對挑戰,業界及相關方面正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增加輸入外勞計劃的靈活性是商會提出的建議之一。 商會認為,目前的配額制以及工人須按工程進度來港和離港的規定,限制了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 建議考慮讓表現優秀的外勞在兩年內能為同一僱主的不同工程項目工作,以提高效率。 此外,推動採用先進建造技術和新科技,例如「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和建築信息模擬(BIM),可以減少對人力的需求,提升生產力。 政府亦有提供資助以培訓更多技術工人,並推廣建造業的專業形象,吸引年輕人入行。
長遠的期盼:片區開發與經濟復甦
儘管短期內困難重重,建造商會對未來五年的工程量持審慎樂觀態度。他們認為,今年發展局推售片區土地的情況將是關鍵。 如果賣地情況理想,預計三年後工程量將會增加。 商會對建造業及香港整體經濟的長期前景,即五年以上,評分較去年略微調升,反映業界對長遠發展抱持較為樂觀的態度。 有受訪的承建商甚至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前景感到樂觀。 然而,短期內的營商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工程量不足、人力資源和資金周轉是承建商面臨的主要困難。
小結:曙光乍現,前路仍需努力
香港建造業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公共工程的穩定投入為行業提供了支撐,但私人市場的疲弱和持續的人才流失帶來了挑戰。儘管短期內看不到顯著改善,業界對長遠前景仍抱有希望,寄望於政府的土地供應和經濟的整體復甦。未來,如何有效應對人才短缺、提高行業吸引力、並靈活運用資源,將是香港建造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業界的共同努力和創新思維,才能在這片充滿變數的工地上,砌築出更加穩固和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