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染菌截肢 銅鑼灣中醫細菌基因吻合

突如其來的劇痛,往往是身體發出的最緊急警報。當「食肉菌」—— 這個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的詞彙,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尋求舒緩與健康的「針灸」連結在一起時,恐懼與疑惑便會油然而生。近日,香港發生的一宗男子針灸後感染食肉菌,最終需要截肢的個案,無疑讓公眾對於醫療安全,特別是中醫針灸的感染控制問題,投以高度關注的目光。這不僅是一宗不幸的個案,更是一記響亮的警鐘,提醒我們必須正視潛藏的風險。

無聲的入侵:食肉菌的真面目

「食肉菌感染」其實是壞死性筋膜炎的俗稱,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能夠迅速破壞軟組織和筋膜。 引致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種類繁多,其中甲類鏈球菌被認為是最常見的致病原之一。 這些細菌通常透過皮膚上的傷口進入人體,即使是微小的切傷、刮傷、燒傷、昆蟲咬傷,甚至是穿刺或手術傷口,都可能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 一旦感染,症狀可能在短短數小時內出現,包括皮膚發熱、紅腫且快速擴散,患處可能出現潰瘍、水疱或黑點,並伴隨劇烈疼痛,其程度往往比肉眼可見的皮膚變化更為嚴重。 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燒、發冷、疲倦、肚瀉、嘔吐等症狀。 壞死性筋膜炎的發展速度極快,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儘管如此,壞死性筋膜炎很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意想不到的連結:針灸與感染風險

傳統上,我們普遍認為針灸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療法。然而,任何涉及皮膚穿刺的醫療程序都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香港大學有學者早在2010年就曾警告,細菌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甚至愛滋病毒都可能透過針灸傳播,原因可能與使用受污染的針、棉花棒及熱敷袋有關。 儘管現時業界普遍使用即棄式針灸針,並有嚴格的消毒程序,包括對施針醫師的雙手和病人的皮膚進行酒精消毒,但過往仍有經針灸感染細菌的案例。 有中醫業者指出,過往因針灸感染「食肉菌」的案例十分罕見,認為可能與針灸環境的衛生程度以及所使用的針和酒精棉花球是否無菌消毒有關。 任何診所中都不應存在甲類鏈球菌。

令人憂心的發現:銅鑼灣診所的細菌關聯

在此次備受關注的個案中,一名47歲男子因搬運重物扭傷,先後到上環和銅鑼灣的兩間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治療。 不料,他在接受第三次針灸後翌日便出現發燒和左大腿疼痛,最終確診壞死性筋膜炎,並因病情迅速惡化而需要截去左下肢。 衛生署介入調查後,在病患曾接受針灸的銅鑼灣中醫診所的一個環境樣本中,檢測出與患者體內同屬emm 4型的甲類鏈球菌。 經進一步的基因分析證實,診所環境中的甲類鏈球菌與病人感染的細菌基因相同,顯示兩者之間存在關聯並同源。 這項發現令人擔憂,也引發了對於該診所感染控制措施的質疑。衛生署在調查中懷疑該中醫師未有嚴格按照感染控制程序進行針刺,並表示若證實存在專業失當行為,將會轉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跟進。

另一個涉事診所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該名病人也曾到訪另一間位於上環的中醫診所接受針灸治療。 衛生署人員曾多次到訪該診所,但當時並未營業。 在銅鑼灣診所的調查結果公布後,上環的診所重新營業,衛生署人員隨即到場檢視了其針灸及感染控制程序,並收集了環境樣本進行檢測。初步調查暫時沒有發現該診所有明顯不當的感染控制情況。 衛生署表示會繼續跟進調查並積極聯繫涉事的中醫師。

深刻的反思:確保醫療安全的關鍵

這宗不幸的個案再次凸顯了醫療場所感染控制的重要性,無論是中醫診所還是其他醫療機構。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是保障病人安全的基本前提。這包括但不限於:

  • 嚴格執行消毒程序: 對醫療器械,特別是針灸針等穿刺性器械,必須使用無菌的即棄式用品。對於可重複使用的器械,必須按照標準流程進行徹底消毒和滅菌。
  • 保持環境清潔: 醫療場所的環境衛生至關重要,應定期進行清潔和消毒,特別是與病人接觸的區域。
  • 醫護人員的個人衛生: 醫護人員應嚴格遵守洗手及佩戴適當個人防護裝備的規定。
  • 規範醫療廢物處理: 使用過的針灸針等醫療廢物應按照規定進行妥善收集和處理,以避免細菌傳播。
  • 持續的培訓與監督: 醫療機構應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感染控制方面的培訓,並加強監督,確保相關程序得到嚴格執行。

對於病人而言,在接受針灸或其他醫療程序前,也應主動了解診所的衛生情況和感染控制措施。如對醫療安全有任何疑慮,應及時向醫護人員或相關監管機構反映。

前行的方向:中醫藥發展與安全並行

中醫藥作為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應當與醫療安全並駕齊驅。此事件雖然令人痛心,但也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提升中醫針灸行業的整體感染控制水平。相關監管機構應加強對中醫診所的巡查和監管,確保其遵守嚴格的感染控制標準。同時,中醫藥業界也應引以為戒,加強行業自律,共同維護針灸療法的良好聲譽和病人的健康安全。

令人回味的結語

「食肉菌」的可怕在於其快速侵蝕組織的能力,而針灸的不幸感染則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環節,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這宗個案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醫療安全的重要性,也敦促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完善和加強感染控制措施,確保每一個尋求健康的人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得到有效的治療。這不僅是為了避免下一個悲劇的發生,更是為了守護每一個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