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未評估 港旅承載力引憂
當城市的脈搏與世界的節奏緊密相連,旅遊業無疑是其中一股強勁的驅動力。然而,這股力量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如潮水般沖刷著城市的肌理,考驗著其承載的極限。近期,立法會議員們對香港的旅客承載力表達了深切關注,尤其令人詫異的是,這項至關重要的評估工作,竟然已長達十二年未曾更新。這十二年,香港乃至世界已歷經滄海桑田,旅遊生態也截然不同,如此長久的「空白期」,無疑在城市的發展藍圖上投下了疑問的陰影。儘管有官員如房屋及運輸局局長羅淑佩曾提及,香港過去曾接待過六千萬人次的旅客,證明了某種程度的接待能力,但「曾經」的能力,是否等同於「現在」和「未來」的可持續承載?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剖析的嚴肅課題。
十二載光陰,彈指而過。回顧香港的旅遊黃金歲月,六千萬旅客人次的數字確實輝煌,那是維多利亞港兩岸燈火璀璨,購物中心人潮湧動,各區小店熙熙攘攘的寫照。這個數字不僅是冰冷的統計,更代表著龐大的經濟效益、無數的就業機會,以及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活力與魅力。羅淑佩局長提及此數,或許是想說明香港在接待大量旅客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與基礎。然而,十二年前的香港,與今天的香港已不盡相同;十二年前的旅客結構、出行模式、消費習慣,與今天的旅客也大相徑庭。簡單地引用舊數據,並不能完全反映當前的真實情況與潛在挑戰。
城市承載力,絕非僅僅是計算遊客數量與酒店房間、交通工具的簡單算術題。它是一個複雜而多維度的概念,涵蓋了基礎設施、環境、社會文化,乃至心理等多重面向。想像一下,當湧入的旅客數量超過城市的負荷,會發生什麼?
首先是基礎設施的壓力。交通系統是否能應付早晚高峰期本地居民出行與遊客觀光造成的雙重擠壓?港鐵車廂會否更加擁擠?主要道路是否更易堵塞?酒店、餐廳、甚至公共廁所等配套設施,能否滿足激增的需求?一旦超出負荷,不僅遊客體驗會大打折扣,更會嚴重影響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質,導致民怨積聚。
其次是環境的代價。過量的遊客可能帶來更多的垃圾、更高的能源消耗,對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造成壓力。當旅遊的足跡變成環境的負擔,可持續發展便淪為空談。
更不容忽視的是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即所謂的「社會承載力」。旅遊業理應是促進文化交流、增進理解的橋樑,但若管理不善,過度的遊客湧入特定區域,可能會改變社區原有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甚至導致租金飆升,迫使本地小店或居民遷離,最終令城市失去其獨特的個性與魅力。當旅遊發展與本地居民的生活產生嚴重衝突,摩擦與矛盾便在所難免。
十二年沒有進行全面的旅客承載力評估,意味著我們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旅遊環境中,缺乏了一個科學、系統性的決策依據。這段時間,全球旅遊市場格局不斷變化,新的旅遊趨勢、客源地、出行偏好層出不窮。例如,自由行、深度遊、體驗式旅遊的興起,與過去旅行團為主的模式大相徑庭,不同類型的旅客對城市的空間、資源和文化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缺乏評估,我們就無法準確掌握這些變化帶來的實際衝擊,難以預測未來趨勢,更無法制定前瞻性的管理策略。
議員們的關注點,恰恰擊中了問題的要害。在沒有更新數據和深入分析的情況下,政府如何能自信地規劃未來的旅遊發展?如何平衡旅遊業的經濟效益與市民的生活福祉?如何確保旅遊業的發展是可持續的,而非竭澤而漁?羅淑佩局長提及過去的六千萬數字,可以作為歷史參考,但不能作為當前或未來決策的唯一依據。我們需要的是基於現狀、考慮未來趨勢、涵蓋多重維度的全新評估。
重新啟動旅客承載力評估,並非是要限制旅遊業的發展,而是為了更健康、更長遠地發展。這項評估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定期進行,並涵蓋廣泛的內容,包括:
基於這樣全面而深入的評估,政府才能制定出更科學、更具針對性的旅遊發展策略,例如:如何通過智能科技引導客流、分散人潮;如何發展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和線路,避免過度集中於個別區域;如何加強跨部門協作,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如何促進社區參與,讓居民成為旅遊發展的夥伴而非對立面。
旅客承載力評估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城市未來和市民福祉的公共政策問題。十二年的停滯,提醒我們必須迎頭趕上。過去的光輝固然可貴,但面向未來,我們更需要清晰的認知、科學的規劃和果斷的行動。唯有在充分了解城市的極限與潛力後,我們才能找到一條讓旅遊業蓬勃發展,同時又讓城市充滿活力、居民安居樂業的平衡之道。這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不容繼續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