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琤700萬投資慘蝕 籲觀眾支持
電影世界裡,有時票房數字像是魔法師的咒語,牽動著所有人的神經。一部電影從構思到上映,背後是無數的心血、時間與金錢。當投資與回收不成正比時,愁雲慘霧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反應。然而,近期一部名為《虎毒不》的電影,其出品人俞琤在面對票房未如預期的情況下,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不急於「告急」,反而發出了令人深思的呼籲,這不僅是電影產業中的一股清流,也提供了一個關於價值與初衷的深刻反思。
數字背後的深情:《虎毒不》的誕生與票房現實
電影《虎毒不》由談善言和盧鎮業主演,是一部近期正在上映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出品人是俞吳明玉女士的代表,而這位代表正是大家熟悉的俞琤(YT)。她投資這部電影,背後有一個極其個人的、充滿溫情的理由:紀念她的亡母。這種出發點,使得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注入了不尋常的情感深度,它不單單是一門生意,更是一份對母親的思念與致敬。
然而,冰冷的票房數字卻顯示,這份深情並未立即轉化為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據報導,電影投資了700萬港元,但截至目前票房僅約200萬港元。這意味著,從純粹的商業角度來看,《虎毒不》遭遇了票房失利。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中,投資700萬而回收僅200萬,通常會引發一連串的檢討、催谷甚至「告急」行動,希望能盡力挽回損失。
不尋常的呼籲:超越票房的價值追求
然而,俞琤的反應卻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她並沒有高喊「告急」,也沒有強調票房壓力,反而透過謝票場合,向觀眾傳達了一番真摯的話語。她坦言,這部電影是她對家母的致敬,並非以商業回收為唯一目的。她給予製作團隊絕對的自由,唯一的要求是拍一部「好電影」,希望藉此引發大家對一些議題的關注、思考和討論。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呼籲觀眾做一件事:打電話給身邊的人,分享觀影感受,無論好壞。這種呼籲,看似與傳統的「請大家入場支持」無異,但背後卻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它鼓勵的是口碑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交流,而非僅僅是冰冷的消費行為。她希望電影能夠成為一個引子,讓大家去關心、去思考,去與身邊的人連結。這種做法,無疑將電影的價值從單純的娛樂商品提升到了情感交流和社會對話的層面。
電影市場的起落與多元價值
俞琤的例子,讓我們得以一窺香港電影市場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拉扯。香港電影曾有輝煌的黃金時代,作為南中國的重要城市,香港電影公司吸引投資,並將國語電影輸往華人市場。過去的電影工業如同工廠流水作業,支撐了大量電影人才。然而,近年來,本地市場萎縮、政府支援不足等因素,使得娛樂產業發展面臨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商業回報往往成為電影生存的關鍵。
然而,電影的價值是否只能以票房來衡量?《虎毒不》的故事提醒我們,電影不僅是商品,也可以是情感的載體、社會議題的探討平台。俞琤對亡母的懷念,對製作團隊的信任,以及對觀眾的呼籲,都體現了超越商業考量的價值追求。即使票房數字不盡理想,但如果電影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甚至促成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其意義或許遠大於冰冷的數字。
這也讓我們思考,當前的電影市場是否過於被票房數字綁架?一部電影的成敗,是否還有其他衡量的標準?例如,它是否提供了新的視角?是否觸及了社會深層的問題?是否為觀眾帶來了情感上的共鳴或啟發?
結語:一通電話的溫暖與電影的無限可能
俞琤的那句「這個周末打吓電話」,看似簡單,卻充滿了人情味。在一個被數字和效率主導的時代,她用最傳統、最溫暖的方式,邀請觀眾參與到電影的生命中。這不僅僅是希望更多人看到電影,更是希望電影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產生連結,延續其情感和思想的影響力。
《虎毒不》的票房故事,或許不是商業上的勝利,但卻在人情與價值層面,為香港電影市場帶來了一絲溫暖與反思。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承載的情感、傳遞的訊息以及引發的思考,同樣重要,甚至更具長遠價值。俞琤的呼籲,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希望能藉由觀眾的口耳相傳,讓這份深情與思考,在更多人心中發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