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總動員,南來北往的旅客潮湧而至,然而,近年這股熱潮似乎悄悄地改變了方向。過去,香港是眾人眼中的「購物天堂」,是國際時尚的匯聚點,是米芝蓮美食的朝聖地。但「五一」期間的一道新風景線,卻讓這老掉牙的印象出現了有趣的轉變:大批內地遊客,不是擠在名店街,也不是搶購電子產品,而是背起行囊,穿上行山鞋,走向香港的郊野山林。他們在大自然中「打卡」留念,將綠意盎然的香港一面傳播開去。這股「行山打卡」新潮流,固然為香港的旅遊業帶來了新的活力,但也引發了一連串關於容量、可持續性以及香港旅遊未來定位的深刻討論。
綠色新發現:當山徑成為熱點
曾經,香港的郊野公園是本地人的後花園,是遠離城市喧囂的避風港。麥理浩徑、衛奕施徑、鳳凰徑,這些名字對香港人耳熟能詳,是挑戰自我、親近自然的所在。然而,隨着社交媒體的興盛和旅遊資訊的爆炸式傳播,香港的自然美景不再只是香港人的秘密。大東山芒草、橋咀洲連島沙洲、萬宜水庫東壩的六角形岩柱,這些獨特的地理風貌和壯麗景色,透過鏡頭和網絡,迅速成為內地遊客趨之若鶩的「打卡」熱點。
尤其在像「五一」這樣的長假期間,當傳統購物區依然人頭攢動的同時,一些熱門的行山路徑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流。遊客們慕名而來,他們可能是因為被小紅書上的美照吸引,渴望親身體驗那份遠離塵囂的寧靜(儘管人多時並不寧靜),或是想通過不一樣的方式認識香港。這種旅遊模式的轉變,反映了旅客需求的多元化,也顯示香港在「購物天堂」之外,擁有開發生態旅遊和深度體驗旅遊的巨大潛力。
熱潮下的壓力:山林之痛與承載之憂
然而,這股「行山打卡」熱潮絕非只有光鮮亮麗的一面。大量的遊客湧入,對於原本承載力有限的郊野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環境衞生問題。部分遊客缺乏郊野守則的意識,隨意丟棄垃圾,包括食物包裝、塑膠瓶甚至口罩,對山徑的清潔和自然生態造成破壞。郊野公園管理人員和義工需要花費更多精力進行清理,但仍難以追上人流增長的速度。
其次是安全問題。部分遊客可能對香港的山徑難度評估不足,或缺乏充足的行山經驗和裝備,容易發生意外。加上人多擠迫,尤其在一些狹窄或陡峭的路段,增加了潛在的風險。此外,過度的人流也可能對野生動物的棲息造成干擾,影響生態平衡。
更廣泛的影響是,熱門行山徑周邊的交通、補給點等基礎設施在假期期間面臨巨大壓力。前往郊野公園的公共交通工具可能班次不足以應付,導致長時間等候;小食亭、洗手間等設施也可能因為使用量過大而超出負荷。這不僅降低了遊客的體驗品質,也對原本習慣到訪的本地市民造成不便,引發了公眾對於如何管理和平衡遊客與本地居民需求的討論。
旅議會的思考:配額制是否萬靈丹?
面對「五一」期間部分郊野熱點呈現的擠擁狀況,香港旅遊業議會(TIC)提出了設置遊客配額的建議。這個建議的出發點,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上述壓力,尤其是在環境承載力和旅客體驗方面。旅議會認為,透過配額管理,可以控制進入特定熱門郊野區域的人數,避免過度擠擁,從而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也能提升遊客的體驗舒適度。
配額制的概念在旅遊管理中並不罕見,許多世界知名的自然景點或文化遺址都採用類似措施來限制人流,以達到保護目的和提升遊覽品質。例如,一些國家的國家公園會限制每日進入車輛數或訪客總數;一些熱門島嶼會限制上島人數。這些例子表明,配額制確實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流量管理工具。
然而,在香港實施郊野遊客配額制,其可行性和實際操作存在不少挑戰。首先,如何界定哪些區域需要配額?是所有郊野公園,還是僅限於部分最熱門的行山徑或景點?其次,配額如何分配?是透過預約系統,還是其他方式?技術支援、執法成本、以及如何確保公平性都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此外,對於抱持彈性旅遊計畫的自由行旅客來說,強制預約和配額可能會降低他們的旅遊意願,影響香港的吸引力。因此,配額制或許能解決部分問題,但它需要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和精密的規劃,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製造新的矛盾。
學者的視野: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除了旅議會提出的配額制,學術界的聲音則為香港旅遊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另一個思考角度。有學者指出,香港不應只着眼於遊客的數量,而更應該追求遊客的「質量」,即吸引那些能為香港帶來更高經濟效益和更少負面影響的「高端客」。
「高端客」通常指消費能力較強、對旅遊品質要求較高、更傾向於體驗文化、藝術、美食等多元化元素的旅客。他們可能入住高檔酒店,在特色餐廳用餐,購買設計師商品或藝術品,參加文化活動等。這類旅客的單位消費額通常遠高於只為「打卡」而來的遊客,而且他們對大眾化基礎設施和自然環境造成的壓力相對較小。
吸引高端客需要香港在多個層面進行提升。這不僅包括提供頂級的酒店、餐飲和購物選擇,更重要的是豐富和深化香港的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內容,打造獨特而精緻的旅遊產品。例如,推廣博物館、畫廊、本地設計師品牌、特色街區、深度文化導覽等。此外,提升服務質素、改善城市環境、加強國際推廣,塑造香港作為一個兼具國際大都會魅力和深度文化體驗的形象,都是吸引高端客的關鍵。學者的觀點提示我們,香港旅遊業不應陷入單純追求人流數字的迷思,而應思考如何通過提升旅遊產品和服務的層次,優化遊客結構,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香港旅遊業的十字路口:平衡與前行
「五一」期間的「行山打卡」熱潮,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配額制和高端客的討論,將香港旅遊業帶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這不僅僅是如何管理郊野遊客流量的問題,更是關於香港旅遊業未來如何定位、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大議題。
簡單地設置配額可能是一種應急措施,但長遠來看,香港需要一套更為全面和系統的旅遊發展策略。這包括:
香港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發達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這些優勢為香港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基礎。面對新的市場趨勢和挑戰,香港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以更具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視角,規劃旅遊業的未來。
未來展望:打造精緻與可持續的旅遊目的地
「五一」行山熱潮折射出的問題,是香港旅遊業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的縮影:如何在吸引人流、提振經濟的同時,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質。配額制和吸引高端客的建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思路,前者側重於物理空間的流量管理,後者則着眼於提升旅客的質量和旅遊產品的附加值。
或許,最好的策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將兩者結合,形成一套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在保護最脆弱或最受歡迎的自然區域時,可以考慮有條件的流量控制;同時,加大力度投資和推廣高附加值的文化、藝術、生態深度體驗等旅遊產品,吸引那些更願意為獨特體驗付費、更注重環保和文化尊重的旅客。
香港旅遊業的未來,不應只是追求回歸昔日的輝煌數字,而是應該重新定義「成功」。一個成功的旅遊目的地,不僅能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更能保護其獨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與本地社區和諧共處,為所有到訪者和居住者提供高質素的體驗。從「購物天堂」到「綠色寶藏」,香港正迎來轉型的契機。如何抓住這個機會,平衡眼前的挑戰與長遠的發展,將是香港旅遊業未來最為關鍵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