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大男嬰疑遭搖晃命危 瑪麗醫院報警
脆弱的小生命,不該承受的劇痛
四個月大,正是開始認識世界、對人展開第一個真正微笑的年紀。他們是如此稚嫩、無助,完全依賴大人的呵護才能生存。然而,一則令人心碎的消息,再次提醒我們潛藏在角落的危機:一名四個月大的男嬰,在送醫前疑似遭到猛烈搖晃,此刻正生命垂危,與死神搏鬥。瑪麗醫院隨即報警,揭開了這宗可能涉及虐待的沉重序幕。嬰兒的哭聲應是引導關愛的訊號,而非引發暴力的導火線。這宗個案,像一記警鐘,敲響在每個關心兒童福祉的人心頭。
無聲的吶喊:搖晃的致命力量
嬰兒的大腦組織如豆腐般脆弱,頭部相對於身體比例大且重,頸部肌肉尚未發展成熟,無法有效支撐和固定頭部。當嬰兒遭到劇烈搖晃時,頭部會 uncontrollably 前後或左右甩動,這股加速度和減速度的力量,會導致腦部在狹小的顱骨內來回撞擊。想像一下,柔軟的果凍在一個硬盒裡被快速晃動,會發生什麼事?腦部的血管可能因此撕裂出血,腦組織也可能受損、腫脹。這就是所謂的「搖晃嬰兒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一種因虐待或疏忽照顧造成的嚴重腦部傷害。
搖晃對嬰兒的傷害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災難性的。輕則可能出現煩躁不安、食慾不振、嘔吐等非特異性症狀,容易被忽略;重則可能導致顱內出血、視網膜出血、抽搐、呼吸困難,甚至意識不清、陷入昏迷。這名四個月大男嬰的情況「危殆」,正說明了他可能承受了極其嚴重的傷害,這些內在的傷痕,是無聲的吶喊,是幼小身體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醫療前線的警覺:瑪麗醫院的行動
醫院,特別是兒科,經常是兒童受虐個案被發現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憑藉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能夠辨識出兒童受傷的原因是否與其年齡、發展階段或家長提供的說詞不符。在這宗個案中,男嬰的情況顯示出疑似非意外造成的傷害,觸發了醫護人員的警覺。
瑪麗醫院作為公營醫療機構,對於疑似虐待或疏忽照顧的個案,有一套既定的處理流程。一旦醫護人員高度懷疑兒童受虐,他們有責任根據法律和專業操守,向警方或社會福利署通報。這種強制性通報機制,是保護兒童的重要防線。醫院報警,不僅是為了追究可能的施虐者責任,更是為了確保男嬰的安全,並啟動跨部門的合作,包括警方調查、社署介入,評估男嬰及其家庭的狀況,提供必要的保護和支援。這個行動,是醫療體系對兒童保護責任的體現。
漫長的復原路:無法預知的未來
搖晃嬰兒症候群造成的腦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能夠保住性命,許多倖存的嬰兒也會面臨長期的健康問題,包括發展遲緩、學習障礙、視力或聽力受損、癲癇、腦癱,甚至是智力障礙。這些後遺症可能伴隨他們一生,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和自理能力。
對於這名四個月大的男嬰來說,他現在正處於最危險的關頭。即使能度過難關,前方的復原之路也註定漫長而艱辛。他可能需要長期的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語言治療,以及持續的醫療照護。這不僅是對孩子身心的巨大考驗,也是對家庭照護能力和情緒的極大挑戰。這個事件,不只是一個醫療個案,更是一個家庭的破碎,以及社會支持系統是否健全的檢視。
預防是關鍵:伸出援手,而非揮動拳頭
這宗悲劇再次提醒我們,預防兒童受虐是刻不容緩的課題。許多搖晃嬰兒的事件,往往發生在照顧者因嬰兒持續哭鬧而感到壓力過大、沮喪失控的瞬間。新生兒和嬰兒的哭泣是他們表達需求的方式,但對於疲憊不堪、缺乏支援的照顧者來說,卻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社會必須建立更完善的支援網絡,提供新手父母足夠的育兒知識和情緒支援。當照顧者感到壓力巨大、瀕臨崩潰時,知道可以向誰求助,比事後追究責任更為重要。簡單如將哭鬧不停的嬰兒放在安全的地方,離開一會兒讓自己冷靜下來,或是尋求家人、朋友、社區組織甚至專業機構的協助,都是比搖晃嬰兒更負責任、更安全的做法。我們需要教育公眾了解搖晃嬰兒的危險性,打破「搖晃能讓嬰兒停止哭鬧」的迷思。每一個大人都有責任保護兒童,伸出援手,而非在情緒失控時揮動可能造成致命傷害的「拳頭」。
願小生命平安,願悲劇不再重演
看著新聞中「危殆」的字眼,每個有同理心的人都會感到揪心。我們無法得知男嬰經歷了什麼,但他承受的痛楚是真實的。我們能做的,除了關注事件的發展,期待警方能查明真相,給予施虐者應有的懲罰外,更重要的是反思我們作為社會一份子,如何共同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安全、更充滿愛的環境。
願這名四個月大的男嬰能展現堅韌的生命力,從危險邊緣被拉回來。願他未來的人生,不再充滿陰影和痛苦。同時,願這宗個案能喚起更多人的警覺,提醒每一位照顧者:無論面臨多大的壓力和挑戰,永遠、永遠不要搖晃你的孩子。他們小小的身軀,承受不起如此巨大的傷害。保護兒童,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