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昆10年心血電影夢碎 與蘆葦合約糾紛對簿公堂
風波驟起:醞釀十載的電影夢與未竟的劇本
一位是享譽國際的國寶級鋼琴大師,一位是被譽為「華語第一編劇」的影壇巨匠,當劉詩昆決定將自己傳奇的一生搬上大銀幕,他選擇與蘆葦攜手合作,共築這部籌備長達十年的傳記電影《劉詩昆》(暫名)。這原是一段備受期待的藝壇佳話,卻不料劇本創作過程波折不斷,最終竟演變成對簿公堂的合約糾紛,讓這部耗費無數心血的電影夢面臨嚴峻阻滯。
跨越界限的合作:當鋼琴遇上劇本
劉詩昆作為一位86歲高齡的鋼琴大師,其藝術成就與傳奇人生無疑是極佳的電影題材。早在十年前,他便已萌生拍攝自傳電影的念頭,並於2018年正式啟動此計劃,展現出對此事的決心與誠意。為了確保劇本的質量,劉詩昆不惜重金,邀請到曾創作出《霸王別姬》、《活著》等經典作品的編劇蘆葦執筆,並與另一位劇作家王天兵一同合作。蘆葦被譽為「華語第一編劇」,擅長將小人物的故事融入大時代背景,創作史詩正劇,這與劉詩昆波瀾壯闊的人生可謂相得益彰。而王天兵則根據自己撰寫的《鋼琴傳奇——劉詩昆回憶錄》為基礎進行電影改編,可見這次合作集合了對劉詩昆生平深入了解的作者與經驗豐富的編劇,期望能創作出兼具藝術深度與傳奇色彩的劇本。
高額投入與漫長等待:劇本創作之路的泥濘
據悉,為了獲得滿意的劇本,劉詩昆對這次合作投入了巨額資金。劇本著作費用高達數百萬人民幣,僅前期費用就已支付了六百多萬,遠遠超過業界的正常標準。這份不計成本的投入,足見劉詩昆對這部電影的重視與期待。然而,儘管投入巨大且已歷時六年,劇本至今仍未完成並獲得劉詩昆的認可。長達六年的創作期,讓這個電影計劃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困境。對於一部電影而言,劇本是靈魂,劇本的難產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矛盾爆發:從合作走向法庭
就在劇本創作停滯不前之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蘆葦與王天兵竟然將劉詩昆告上法庭,追討劇本的尾期款項。法庭一審判決劉詩昆需要支付逾百萬餘款。這突如其來的訴訟,讓這段本應緊密合作的關係徹底破裂,也讓外界看到了這部電影背後隱藏的巨大矛盾。從重金禮聘到對簿公堂,這中間的轉變令人唏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場訴訟?是創作理念上的分歧?是合約條款的爭議?還是其他不為人知的因素?這些疑問都讓這場糾紛更添戲劇性。
劉詩昆的反擊:為了作品與權益上訴
面對一審判決,劉詩昆並未選擇沉默接受。他最近已決定向高等法院提出上訴,並表示屆時將親自出庭,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劉詩昆的太太孫穎對此回應稱,他們最關注的是作品本身,希望能盡快完成令劉詩昆滿意的劇本,屆時必定會遵守合約精神。這番話語透露出劉詩昆方面對劇本質量的不滿,也暗示了訴訟的核心可能在於劇本是否達到了預期。對劉詩昆而言,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商業作品,更是對自己傳奇一生的回顧與呈現,因此他對劇本的要求自然極高。未能收到完整且滿意的劇本,可能是他選擇上訴的主要原因。
深層次思考:藝術創作與商業合約的平衡
這起糾紛不僅是一場單純的合約訴訟,更引發了人們對藝術創作與商業合約之間關係的深層次思考。藝術創作往往充滿不確定性,靈感、構思、修改都需要時間與空間。而商業合約則強調時效性、權利與義務的明確界定。當藝術創作的過程與商業合約的要求發生衝突時,如何平衡兩者,避免糾紛的發生,是所有從事文化產業的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在這起事件中,高額的劇本費用與長達六年的創作時間,以及最終仍未完成的劇本,都指向了藝術創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與商業合約執行上的困難。
未來展望:電影夢能否繼續?
這場合約糾紛無疑給《劉詩昆》這部傳記電影的拍攝蒙上了厚重的陰影。訴訟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劇本的歸屬與電影的後續進展。如果劉詩昆上訴成功,是否意味著需要重新尋找編劇或對現有劇本進行大幅修改?如果上訴失敗,他是否還會繼續推進這部電影?這部籌備了十年的電影,承載著劉詩昆的藝術夢想與無數粉絲的期待,其最終能否順利面世,目前仍是未知之數。這場風波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完美的合作,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觸礁,而藝術的道路,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