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違泊|業界籲增泊位寬待司機

在城市繁忙的脈絡中,的士穿梭不息,是無數人日常通勤的依靠。然而,在爭分奪秒的行程背後,的士司機們也面臨著不為外人道的辛酸與挑戰。其中,「違泊」問題,既是交通執法的焦點,也是司機們生存困境的縮影。

街道上的兩難:生理需求與法規界線

試想一個場景:一位司機載著客人在車龍中緩慢前行,生理需求突然襲來;又或是在漫長的午間時段,飢腸轆轆需要稍作休息用餐。在分秒必爭的營運壓力下,尋找一個合適、合法的停車位,往往成為遙不可及的奢望。礙於時間、地點的限制,部分司機可能不得不將車輛暫停在非指定區域,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也可能面臨罰款甚至拖車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司機們陷入兩難:是冒著受罰的風險解決生理或用餐需求,還是強忍不適繼續工作?這不僅關乎司機的個人權益和尊嚴,長遠而言,也影響著他們的健康和行車安全。

業界心聲:柔性執法與人道考量

面對這種困境,香港的士業總會(的總)發出了呼籲,希望能獲得警方的「柔性執法」。這並非要求完全豁免違例泊車,而是希望在特定情境下,例如司機為了解決如廁或用餐等基本生理需求而短暫停車,執法部門能體諒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程度的寬容和彈性,而非一概而論地嚴厲處罰。

業界的理據在於,這些短暫的停留並非惡意或長時間佔用道路,很多時候是在找不到合法停泊點的無奈之舉。他們認為,在維護交通秩序的同時,也應兼顧人道關懷,理解前線勞動者的實際困難。這種「柔性執法」的訴求,體現了業界希望在法規的框架下,爭取一份對司機基本需求的理解與尊重。

核心症結:泊位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然而,僅僅依靠「柔性執法」並非長遠之計。問題的根本,在於指定的士泊位嚴重不足。隨著城市發展和車輛增加,路邊空間日益珍貴,用於的士的合法停泊位未能同步增長,甚至在某些區域不增反減。這導致司機們即使想遵守規例,也常常無處可停。

這種供需失衡,迫使司機們「靠邊站」,衍生出違泊問題。因此,的總的另一項重要訴求,就是優先增加指定的士泊位。這包括在適當的區域設置新的泊位,或者將部分現有閒置或低效使用的空間轉化為的士友善的停泊點。增加泊位不僅能減輕司機們的違泊壓力,也能改善區域交通秩序,減少因尋找泊位而造成的徘徊和阻塞。

多方平衡:城市管理者的挑戰

增加的士泊位說起來容易,實行起來卻面臨諸多挑戰。城市土地資源寶貴,每個空間的使用都需要權衡。停車位的設置需要考慮周邊環境、行人安全、其他車輛流量以及居民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將空間劃撥給的士泊位,可能意味著壓縮其他用途(如私家車位、上落客區、甚或擴闊人行道)的空間。

政府部門在規劃時,需要在不同道路使用者、不同群體的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既滿足公共交通工具(包括的士)的營運需求,又能確保整體交通暢順和市容整潔,是對城市管理者的嚴峻考驗。這需要跨部門的協調合作,更需要長遠的城市交通規劃視野。

尋找出路:共識與行動

解決的士違泊問題,需要業界、政府、以至公眾的共同努力和理解。的士業界應持續提升服務質素,同時約束非必要的違泊行為,爭取社會的認同。政府方面,除了在執法層面考慮業界的特殊情況外,更應將增加的士泊位視為改善公共交通配套的重要一環,加快研究和落實合適的選址。

同時,公眾也需要對的士司機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的認識和體諒。理解他們在有限資源下的艱辛,或許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抱怨。

結語:流動風景線的日常掙扎

的士是城市裡一道流動的風景線,是連接人與目的地的橋樑。然而,這道風景線背後的駕駛者們,卻常常為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營運需要而掙扎。的士總盼望「柔性執法」和「優先增的士泊位」的聲音,不僅是對特定問題的回應,更是對城市管理如何更具人情味、更貼合基層工作者實際需求的深刻提問。只有當他們的困境得到正視並採取有效措施緩解時,的士才能更好地履行其城市交通的角色,司機們也能更有尊嚴地工作。